西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紀念金幣
56個民族56枝花,中華大地上的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戲曲就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靈魂,通過音樂和舞蹈帶給人們藝術享受的同時,也傳承著一個民族的文明。2015年,是西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中國人民銀行為此發(fā)行了一套金銀紀念幣,其中1/4盎司金幣選取了藏戲作為幣面主題,通過它揭開了西藏這個藝術殿堂獨有的神秘面紗,完美地詮釋了藏文化之美。
藏文化之美,美在藝術與宗教的高度融合。根據(jù)藏史資料記載,藏戲起源于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可以說是從佛教殿堂里走出來的戲曲。在金幣幣面上,設計者采用陰刻和陽刻相結合的手法,在幣面上方邊沿勾勒出一個圓形,圓外采用無邊框設計,雕鑄上“西藏自治區(qū)成立50周年”的漢、藏文字,帶給我們濃濃的佛教藝術氣息。藏文是中國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其歷史之悠久在國內僅次于漢文。在歷史上,藏文曾經(jīng)過三次較大規(guī)模的厘定規(guī)范,并形成了完善的體系,對藏文化的推廣和發(fā)展起到了積極作用,并在在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藏文化之美,美在藝術與生活的貼近。“令戴面具,歌舞跳躍,或飾嫠牛,或獅或虎,鼓舞曼舞,依次獻技”,幣面的圓形之內,一位藏戲表演者身穿戲服,頭戴面具,長袖善舞,充滿了動感,仿佛讓人看到了古籍里藏戲舞者靈動的身姿。幣面的設計者通過西藏最常見的蓮花淺浮雕作為底紋,襯托出藏戲表演動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藏戲演出一般分為“頓”、“雄”、“扎西”三個部分,分別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正戲傳奇和祝福迎祥。與其他民族的戲曲表演有這明顯區(qū)別的是,藏戲表演者以形式顏色多樣的面具來代替化妝,區(qū)分角色,同時也是代表著藏族人民的精神世界。
在藏戲中,戴白色面具的是善者,代表純潔;戴紅色面具的是國王,代表威嚴;戴綠色面具的是王妃,代表柔順;戴黃色面具的是活佛,代表吉祥;戴半黑半白面具的是巫女,代表其狡猾多變;戴青面獠牙面具的是妖魔,代表壓抑和恐怖。藏戲表演是一種廣場藝術,隨地而舞,和周圍的群眾融為一體,具有很好的傳播效果。
作為中國人民銀行歷年來發(fā)行的第三套西藏題材金銀幣,這枚銀幣采用了藏戲入幣,是對西藏題材的紀念幣是一個很好的完善,也使金銀幣的收藏者能夠在幣面上感受到西藏豐富的藝術文化,也為西藏自治區(qū)成立50年華誕獻上了最好的祝福和最誠摯的贊嘆:美哉,西藏!(供稿:泉州銀輝商貿(mào)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