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27日,中、法兩國政府發表了決定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這是中國加強與西歐國家關系的一個重大突破,也是中國外交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到了2014年,已經整整半個世紀。為紀念這一重要歷史事件,中國人民銀行特別發行了“中國—法國建交50周年”金銀紀念幣,包括1/4盎司金幣和1盎司銀幣各一枚。法國是第一個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西方大國,這在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作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的重頭戲之一,央行發行了這套主題紀念幣。該幣的發行有兩大看點:第一,這是中國金銀幣第一次涉及兩國政府間的外事活動這個領域;第二,由于這個題材具有巨大的國際影響力,也是中國金銀幣向世界展示中國造幣設計能力和工藝的一個重要抓手。
中國—法國建交50周年金銀紀念幣背面圖案
這套金銀幣的設計很有創意,金幣的設計呈現出了端莊穩重的風格,銀幣的設計則顯得自由奔放,前者表現了國家間外交活動的“平衡”原則,后者則表現了中法兩國文化藝術領域的“和諧”交流。
1/4盎司金幣的主題圖案是北京故宮太和殿、牡丹花造型和法國盧浮宮、鳶尾花造型對應設計,并刊“中國—法國建交50周年”中、法文等字樣及面額。上海造幣廠的羅永輝大師曾經說過,“紀念幣不同于其他藝術體裁,是用藝術講政治,比藝術更政治,比政治更藝術,所以不能太隨心所欲,一定要用政治的眼光去看問題。”尤其是這套政治意味相當濃厚的紀念幣,設計者更是用政治的眼光,政治的高度來選用素材、經營畫面,呈現風格。
中法兩國同為國際上的政治大國,又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國,所以金幣的畫面首先就體現出了端莊厚重的大國風范。特別是因為這個項目的特殊性,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尤其要掌握好平衡關系。“平衡原則”是決定這枚金幣乃至這套金銀幣是否“符合原則”的關鍵所在。著名外交家喬冠華先生曾經說過,“大國外交最重要的,就是平衡對等原則,國與國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大國與大國,還是大國與小國,都應不厚此薄彼、一視同仁”。看得出來,“平衡”原則也成為設計者在設計這枚金幣時牢記于心、莫敢能忘的事。
金幣的正面圖案,分別選擇了中國和法國最具有國家象征意義的皇家建筑——中國的故宮太和殿和法國的盧浮宮,以及中國和法國的國花——中國的牡丹和法國的鳶尾,選擇能夠代表中法兩國文化和歷史的形象元素,這首先就是一重“平衡”;除了分量匹配、內涵相當的形象元素,在畫面的具體設計上,還要注重它們之間的面積分配、高低關系,體量比重、前后安排,這些細致的考慮無非就是要體現友好與平等,因為這是中國政府一貫堅持和倡導的外交政策和原則,這又是一重“平衡”。
所謂平衡是指空間構圖中各元素的視覺分量給人以穩定的感覺。這里可以繼續用羅永輝大師的話來解釋,“不同的形態、色彩、質感在視覺傳達和心理上會產生不同的分量感覺,只有不偏不倚的穩定狀態,才能產生平衡、莊重、肅穆的美感。視覺藝術中的平衡也包含兩個方面:物理平衡,心理平衡。”這枚金幣很形象地解釋了設計大師的這個平衡論。
金幣上的畫面近景處,分別描繪了牡丹和鳶尾。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象征華夏民族勁骨剛心、端正溫良之格。而鳶尾,則是法國之象征,典雅明媚,絢麗如虹,蘊含法蘭西崇尚自由光明、浪漫熱情之風。落實到金幣的畫面上,一朵怒放的牡丹盛開于右側,而一叢美麗的鳶尾則羞答答地延展在左側,牡丹占據的空間較小而鳶尾面積較大,而畫面的中央位置,首先以側面平視視角呈現太和殿的敦莊威嚴,突顯了中國古代政治中心與權力象征地的皇家氣場。高臺甬路漸漸向左側延伸,一方面展現了故宮作為皇家建筑的雄闊氣場,一方面也把我們的視線引向了畫面左側的盧浮宮,盧浮宮在畫面里比較靠后,其造型結構相比故宮具有更強烈的現代感和雕塑感。太和殿深遠、盧浮宮高大,牡丹絢爛,鳶尾浪漫,畫面前景和后景,位置、體量上分別形成差異感,卻恰好“平衡”,而且這種差異感也相當精妙地詮釋出了中國和法國不同的文化色彩。(供稿:江西贛銀科貿有限公司 作者:張云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