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特種銀幣賞析之三北寺塔 |
發布日期:03-10-17 02:04:00 作者:本站記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upload=jpg]UploadFile/200310171431022047.jpg[/upload]
中國人民銀行于1999年發行的一套《蘇州園林》銀幣是以反映中國古典園林特色的方型本色銀幣。它的發行量為11800套,全套4枚,每枚的面值均為10元,規格為42×27.5毫米,重量1盎司,成色99.9%,質量精制。《蘇州園林》銀幣是由上海造幣廠鑄造,中國金幣總公司總經銷。第二枚的正面畫面是北寺塔。
北寺塔位于人民路652號,占地1.3畝,1957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北寺塔是報恩寺的俗稱,位于北塔公園,是中國樓閣式佛塔,號稱“吳中第一古剎”,始建于三國,相傳是孫權為報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 北寺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每層挑出平座、腰檐,底層對邊18.8米,副階周匝,基臺對邊34.3米,塔頂與剎約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欄縈繞,金盤聳立,峻撥雄奇為吳中諸塔之冠,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
塔身結構由外壁、回廊、內壁和塔心室組成。每層各面外壁以磚砌八角形柱分為三間,于當心間辟門。外壁、八角形回廊兩壁及塔心方室壁上,均有磚制柱、額、斗拱隱出,自櫨斗挑出木制華拱與昂。回廊轉角處施木構橫枋和月梁聯結兩壁,再以疊澀磚相對挑出,中央鋪樓板,墁地磚。廊內置木制梯級。第九層回廊頂純用疊澀磚挑至中點會合。第八、九層塔心方室中央立剎桿,上端穿出塔頂支承剎輪,下端以東西向大柁承托。塔基分基臺與基座兩部分,均為八角形石雕須彌座式。基臺高1.34米,下枋滿雕卷云紋。臺外散水海墁較現地面低0.73米,基座高1.42米,邊沿距底層塔壁0.78米,束腰處每面雕金甲護法力士坐像三尊,轉角處雕卷草、如意紋飾。據考證,塔的外壁與塔心磚造部分,以及石筑基座、基臺,基本上為宋代遺構,木構部分則以后代重修居多。
各層塔門過道上和塔心方室上的磚砌斗八藻井等仿木構裝飾,結構復雜,手法華麗,第三層塔心門過道上的藻井尤為精致。塔內磚砌梁額、斗拱、斗八藻井,頂層塔心剎桿,內檐五鋪作雙抄或單抄上昂斗拱,柱頭鋪作用圓櫨斗,補間用訛角斗,內轉角用凹斗,以及塔基須彌座石刻等,都是研究宋代建筑的珍貴實物。
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時期重建的報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東的不染塵觀音殿,俗呼楠木觀音殿,始建于南宋紹興二十三年,現存殿宇為明萬歷時重建,是蘇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為重檐歇山造,面闊五楹,進深五間,內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為抹角石柱,內柱用楠木。 觀音殿南建有一長廊,陳列著目前國內最大的巨型漆雕“盛世滋生圖”也稱‘姑蘇繁華圖”,長32 米,高昂2米.。
塔后有罕見的元代石雕“張士誠紀功碑”。 塔北有古銅佛殿,藏經閣。古銅佛殿曾供銅鑄三世佛,單檐硬山造,觀音兜山墻,面闊七間,進深六間,五間為殿,左右盡間為樓,梁架、脊飾具有徽州建筑風格。藏經閣為重檐歇山樓閣式,樓層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底層面闊九間,進深六間,原額梵香堂。塔東北有園,山石峭拔,水池縈回,亭榭廊橋各得其所,名為梅圃。至于塔南臨街的四石柱三間五樓木牌坊,三開間硬山頂門廳及貼磚八字墻,則是馬醫科申時行祠前之物。
該枚《蘇州園林》特種銀幣中的北寺塔以及塔正門石牌坊的浮雕形式表現,更顯示出其古樸、宏偉的古建筑風格,雄偉高大的塔身和石坊的參差對比、透視遠近的對比使人們欣賞的視覺中心更能增添豐富的想像。畫面的設計的風格以中國古典回紋式線條園林中的扇型窗式設計,恰似身臨其園林中透過窗口遙望美景的感覺,使圖案在畫面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更使作品,顯示出姑蘇悠久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當你站在塔樓內的窗口眺望著四周蘇州城內景色時你就會發現設計者的獨具匠心了。
蘇州的園林以窗的設計利用在整個園林中是隨處都能見到,這也是蘇州園林最大的特點,它利用了以小見大,框式的千變萬化的作用,讓人感覺美處處存在。試想如果人們在平時看到美的景色時,也不妨用倆手作成框式窺視看景時,你會發現比大視野的直觀來得更美更有其魅力的美,這方法在初學攝影、繪畫的取景中也是常使用。
發現美、欣賞美是我們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人天天看到的是平凡的生活,當看到、聽到新的事物心理首先就會感覺是一種享受和滿足。學會欣賞美不難,只要有心用自己的視角看待美;感受美就會享受更多的美,也讓我們的生活充滿快樂。
[upload=jpg]UploadFile/20031017231130417.jpg[/upload]
30年代的北寺塔
[upload=jpg]UploadFile/20031017233389704.jpg[/upload]
現在的北寺塔園林
[align=right][color=#000066][此貼子已經被作者于2003-10-17 2:11:53編輯過][/color][/align]
|
上一篇:紙幣上的世界名人 |
下一篇:現代奧運會紀念幣發行體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