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仙山佛國 品人文景觀 |
——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銀紀念幣2盎司銀幣與1/4盎司金幣賞析 “普陀勝跡豈尋常,四海行人遠敬香;佛頂山高云托月,梵音洞古霧成祥。”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留下了無數佳句美譽,吸引著眾多海內外佛教信徒、香客游客聚緣“佛國”。這座海上仙山,它既有悠久的佛教文化,又有豐富的海島風光,古人稱之為“海天佛國”、“人間第一清靜境”,蘊含著多姿多彩的普陀山文化、宗教文化及觀音文化,令人流連忘返。 普陀山位于錢塘江口、舟山群島東南部海域,大海懷抱,金沙綿亙,巖壑奇秀,景色優美,島上云霧繚繞,山海相連,顯得更加秀麗雄偉。“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普陀山以其特有的山海風光與神秘幽邃的佛教文化,成為馳譽中外的佛國圣地,這方鐘靈毓秀之凈土,給人以無限遐想,深深陶醉。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3年3月29日發行了中國佛教圣地(普陀山)金銀紀念幣一套,使普陀山的勝跡得到了銘傳,在這一套積淀著深厚佛教文化底蘊的金銀幣中,普陀山的人文景觀得到了無限放大,演繹著深刻的含蘊。 ![]() 展開一枚2盎司銀幣,普陀山普濟禪寺的宏偉壯觀呈現眼前,它代表著普陀山的寺院風光,也暗藏著普陀山興衰起落的歷史印記。普濟禪寺是普陀山三大寺院之一,也是規模最大的寺院,它的前身為“不肯去觀音院”,觀音文化在普陀山的發展也是由此起,這座千年的古剎積淀著佛教的深厚底蘊,在普陀山佛教發展史中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 細看銀幣,幾座雄偉的大殿位于中軸線上,排列有序,如古代宮殿一般浩大,頗有氣派。雖為遠景,但依然顯出大殿的巍峨之貌,金碧輝煌的琉璃瓦,重頂飛檐,壯麗而有氣魄。在深沉古老的寺院中,又流露著一股歲月的滄桑感,讓人油然而生一份歷史的凝重,明初朱元璋實行海禁毀寺、清康熙年間遭荷蘭殖民侵略者踐踏劫掠的創傷似現眼前。大殿兩旁蒼松翠柏,清幽怡人,點綴了佛境的清凈,林間穿梭著樓宇塔廟,佛國氣息顯得更加濃郁。寺前小景為幣面注入了小清新,“蓮池池”、“瑤池橋”、“湖心亭”等雅景的襯托,把普陀山的幽幻獨特之美景一一綻放于幣前。 ![]() 再看一枚1/4盎司金幣,它取材于普陀山的“楊枝觀音碑”,“楊枝觀音碑”上的楊枝觀音像源自唐代名畫家閻立本之筆,經明代石匠勒石而成,雕刻精細,氣勢恢宏,被譽為普陀山的“鎮山之寶”。 幣中楊枝觀音保留著濃濃的唐代風格,甚至還帶著宮庭貴妃般的雍容風韻,有著泱泱大唐的強盛氣度。她高髻直立,頭戴珠冠,珠冠之上簪釵橫插,粉珠垂耳,華麗與高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