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岳麓 弦歌不絕——千年學府“岳麓書院”1/2盎司金質紀念幣賞析 |
岳麓書院,素有“瀟湘洙泗”美譽,曾有民謠贊曰:“道林三百眾,書院一千徒”,歷經(jīng)千余載,翰墨流香。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fā)行千年學府——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一套,用以銘刻這座古老的書院。該套紀念幣共2枚,其中金幣1枚,銀幣1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
岳麓書院始建于北宋,千百年來,這所譽滿全球的學府,匯聚各派學術觀點,培育眾多風流人物。南宋理學大家朱熹、張栻曾于此講學交流;明清時期學院更是盡出人才,王夫之、曾國藩、譚嗣同等曾于此講學或就讀;毛澤東也曾多次寓居這里,思索國家民族之路……如同書院大門楹聯(lián)所書:“惟楚有材 于斯為盛”,道盡千年來岳麓書院英才輩出的榮耀。
岳麓書院金銀紀念幣正面均為精細雕琢的岳麓書院大門圖案,大門上方的匾額,乃宋真宗趙恒真跡“岳麓書院”,熠熠生輝,如那千百年來岳麓書院傳承下來的文學、思想、精神,光華流轉。大門兩旁,千古名聯(lián)“惟楚有材,于斯為盛”,似是娓娓訴說著屹立于大麓中的這所“瀟湘槐市”的不凡。
1/2盎司金質紀念幣背面圖案,是岳麓書院講堂。講堂位于書院的中心位置,是書院的教學重地和舉行重大活動的場所,也是書院的核心部分。講堂楹聯(lián)眾多,從幣面我們可以看到,大廳正中由外及里,懸掛有三幅,前為“惟楚有材,于斯為盛 沅生芷草,澧育蘭花”,中是“一水長流池不涸 兩賢互磋道終同”,后乃“岳麓學府傳千載 書院育材有良規(guī)”。不同時代的揮毫,走過時間的灰與塵,相遇于此,思想的火花激烈碰撞,那樂音在空氣中宛若漣漪般蕩漾開來,成為世代相傳的瑰寶。大廳中央懸掛著兩塊流鎏金木匾,一為康熙帝御賜的“學達性天”匾額,意思是通過學習理學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另一塊則是乾隆帝御賜“道南正脈”,贊譽岳麓書院為傳播理學作出的貢獻。金幣中講堂楹聯(lián)與匾額清晰可見,不得不贊嘆金銀幣鑄造工藝的精湛高超。小小幣面上的講堂,細心的賞幣者會留意到講壇上擺有兩把座椅,這正是當年朱熹和張拭會講的用物。歷經(jīng)宋、明、清時代變遷,岳麓書院曾多次部分被毀及重建,時間在變換著她的面容,但是其不可估量的文化、思想價值卻是誰也無法奪走的,岳麓巨子的精神、才華如清香的淡雅繁花,點綴了一代代的歷史畫卷,留予我們無價的財富。
金幣正面、背面圖案的構圖均呈對稱分布,突出了岳麓書院作為千年學府的莊嚴肅穆,同時也是設計者對書院嚴謹治學的致敬。一瓦一木的精工雕琢,澄亮光潔的鏡面效果,學養(yǎng)深厚的岳麓書院躍然入目,景仰之情于不覺間油然而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