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金銀幣上的中國名畫之十:徐悲鴻信筆“奔馬” |
發布日期:11-07-08 14:40:1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徐龍輝 |
說大師徐悲鴻,無論他的力作有多少,首先讓人想起的,還是他筆下的“馬”。北京傳是國際拍賣公司2010年秋拍,徐悲鴻1936年創作的《秋風立馬圖》,尺幅130X79厘米,只是一匹單馬,但最后還是以3360萬元高價拍出,這也創下中國畫單匹馬的最高拍賣紀錄。
徐悲鴻畫馬雖有無數傳說,但大家公認的,只有一點,“馬”是畫家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八年抗戰,大半個中國在日本鐵蹄之下淪為焦土,徐悲鴻正值壯年,血氣方剛,“哀鳴思戰斗,回立向蒼蒼”。無奈只是一介文弱書生,能做的,只是利用手中畫筆,表達對一片憤慨。“秋風萬里頻回首,認識當年舊戰場。”憂國心如焚,憂民心如焚,通過筆下“馬”萬千形態,強烈地表達出來。
1990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庚午(馬)年金銀紀念幣,名人畫作,徐悲鴻自然是第一候選者。最終有6匹馬入選方寸,分別是面額1000元、500元和150元的金幣,面額100元、50元和10元的銀幣。金銀紀念幣圖案相同,為雙奔馬、飲馬圖、單奔馬。有區別的是,150元金幣和10元銀幣雖同為單奔馬,但側奔的角度不同,最終出來的效果也有很大的差異。
![]() 1990中國庚午(馬)年金銀鉑紀念幣之5盎司金幣背面圖案《飲馬圖》
“庚午(馬)年”金銀紀念幣上的雙奔與單奔的4匹馬,背上無馬鞍,鼻上無韁繩,野性中帶著狂放的色彩,強健中帶著剛烈的個性。幣面構圖雖簡潔,但表達出來的意境卻深遠。馬尾高飄,馬鬃飛揚,駿骨開張,氣勢壯碩,讓我們零距離感受到了馬的神駿氣昂。而通過馬的神駿氣昂,我們又能想象一望無際大草原的博大與寬廣,駿馬奔馳的無拘無束的激情飛揚。原作中畫家用筆的簡淡、高逸、潑辣、凝重,在金銀材質上,通過浮雕工藝的加強處理,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越發淋漓,越發酣暢,越發剛勁,越發壯美。而立于河邊飲水的兩匹馬,又截然不同,是一種靜態的生存形式。雖是靜態,但形神依然,盤骨強壯不減,神采飛揚不減。這也表現出奔馬的另一面,馴良、堅毅、敏捷,等等。動靜之間,全面展現了畫家“全馬在胸”的高超技藝:無論奔馬、立馬、走馬、飲馬、群馬,在畫家筆下,都同樣賦予強烈而充沛的生命力。
徐悲鴻畫馬,沒有任何約束,心到筆到,筆到意到,畫家想要表達或不想表達的內心世界,通過馬的不同姿勢不同狀態不同神情不同角度,盡興而現。對于徐悲鴻,畫馬的過程,是享受的過程,行筆的隨心所欲,運墨的天馬行空,到最后,不是畫家為畫馬而畫馬,完全演變成畫家的心緒流動,筆下的“馬”,只是一個引子,情感隨線條的變幻,最終形成了栩栩如生的形象。以純金純銀材質再現畫家的“馬”,減了一分宣紙材質的陰柔,增了一分金屬材質的陽剛。減增之中,畫家的創作意圖,以及創作過程中的抱負與情感,得到了最大程度地再現。(供稿:廣東泉友閣金幣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