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是我國一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的名著,其杰出的藝術成就,集中地表現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梁山一百零八英雄無一雷同,各具個性。在這些英雄人物中,而給人印象最為深刻的人莫過于李逵。李逵為人耿直,單純粗獷,做事非常莽撞,從來不思考前因后果,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沒有一絲虛偽。他爽直仗義、嫉惡如仇、敢做敢當的率性讓人喜歡,但同時他的殘暴、沖動、殺人成性又讓人厭倦,明朝著名文學家李卓吾曾批點道:“李逵者,梁山泊第一尊活佛也,為善為惡,彼俱無意。”
中國人民銀行于2011年發行中國古典文學名著——《水滸傳》彩色金銀紀念幣(第3組)一套,該套紀念幣共7枚,其中一枚1盎司彩色圓形銀質紀念幣為“黑旋風李逵”。這枚紀念幣圖案設計取材可謂獨具匠心,既不是表現李逵的為善為惡,也不是塑造李逵的勇猛威武,而是以“李逵背母”為素材,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滿懷孝心、毫無戾氣的李逵。“細節見精妙”, 李逵之孝是全書中最打動人心的細節,設計師善于捕捉閃光點,讓我們在幣面的方寸中看到了一個有血有肉、俠骨柔情的真漢子。
“李逵背母”這一故事情節源于《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假李逵剪徑劫單身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幣面中的李逵體魄強健,黑臉豎眉,滿腮髯須,盡現黑旋風之“粗相”,《水滸傳》中這樣描寫李逵的外貌:“黑熊般的一身粗肉,鐵牛似的遍體頑皮。交加一字赤黃眉,雙眼赤絲亂系。怒發渾如鐵刷,猙獰好似狻猊,天蓬惡殺下云梯。”而幣面圖案中的李逵造型與書中描述十分接近,以形見其粗與莽,把一個血性男兒的粗豪與狂放盡蘊其中,勾起人們對李逵的種種回憶。而伏在李逵背上的老嫗,瘦骨嶙峋,一副弱不禁風的樣子,與李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剛柔相濟的藝術讓畫面顯得更溫馨,盡管李母已是風燭殘年,但李逵依然不舍不棄,其孝心著實感人。回顧《水滸傳》中情節:上了梁山的李逵并非只顧著“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而是時刻惦記著老母親,見宋江接其老父上山,晁蓋又去探望其老母,不由心中酸楚,在梁山席散后“放聲大哭起來”。宋江問起,李逵便哭道:“干鳥氣么!這個也去取爺,那個也去望娘,偏鐵牛是土掘坑里鉆出來的……我只有一個老娘在家里,我的哥哥又在別人家做長工,如何養得我娘快樂?我要去取他來這里,快樂幾時也好。”眾頭領均被李逵的孝心感動,當即同意其接母上山。幣面中的李逵背著母親大步奔走,臉上滿溢愉悅與憧憬之色,一路上側頭向后,似在向老母講述著梁山的種種趣事,溫情的一幕淡化了李逵性格中的殘暴與兇悍,讓人感受到一個孝子的誠樸與溫順。
該幣以局部彩色突出了人物形象,設計師細膩的描繪、協調的配色均顯出了深厚的藝術功底,人物的衣飾、膚色與形神等十分生動傳神,把小說中的藝術形象變得更加豐滿而具現實感,讓人更容易走進這位綠林英雄的情感世界。李逵原本想把老母親接上梁山,安享晚年,但當李逵背母回山寨途中,去尋水為老母解渴時,突生變故,猛虎現身吞食了老母。李逵悲憤交加,怒殺四虎,哭祭老母,含淚回山。幣面素銀噴砂隱約可見高山峻嶺、崎嶇山路、古木老松,貼切地渲染出了故事發生的背景,陰森的場景似能聽到狼嚎虎吼,又似能聽到李逵那撕心裂肺的嚎哭聲。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枚“李逵背母”銀幣銘記的不僅僅是《水滸傳》中英雄的動人故事,它在現代同樣有著積極的現實作用,警示世人活在當下,及時行孝。“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李逵也是孝之師,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把孝敬老人的傳統美德傳承和發揚。(供稿:海南國金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