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幣家族中,有一種紀念幣因設計中包含多個硬幣圖案而被稱為“幣中幣”。如今它作為一種專題收藏,受到錢幣愛好者的廣泛贊譽。在世界范圍內,幣中幣專題中最常見的紀念題材是“貨幣發行歷史”或“舉辦錢幣博覽會”。在筆者看來,圖案設計形式分為羅列式設計和融入式設計——前者可描述為圖案中簡單羅列錢幣;后者可描述為圖案中的錢幣與其他元素融合互補,用來表現出更多的圖案意義。值得指出的是,早期各國的幣中幣大多采用了羅列式設計,這也反映出當時的傳統設計思想。
1992年,我國發行了“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1組)”金銀紀念幣,其中“世界最早的銅鑄幣”3元銀質紀念幣就是一枚典型的幣中幣。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第1組)”系列金銀幣正面中心主圖為長城景象。氣勢巍峨的長城,在千百年來抵御外敵,揚我國威,被視為中華民族的脊梁。長城是中華民族古代科技成就和建筑工程史的一面豐碑,其歷史功績不可抹殺,正所謂“爾曹身與名俱滅, 不廢江河萬古流。”在有限的空間內,一磚一瓦,節節臺階都通過設計師精心的雕刻清晰地展現出來。長城的取景采用了仰視視角,高大壯觀的古代軍事工程,令人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國古代曾使用海貝充當交易工具。在公元前16世紀,中國出現了世界最早的銅鑄幣——銅貝幣。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和礦產的不斷開采,銅幣鑄造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戰國時期,出現了“圜錢”、“齊六字刀-齊造邦長法化”、“三孔布”3種銅質流通貨幣。在今天看來,3種流通幣看起來都很怪異,但限于當時的使用環境,各個諸侯國發行銅鑄幣不啻為一種進步的表現。
在硬幣的背面,銅貝幣和其他3種古代貨幣分散于畫面上,看似擺放毫無章法,其實卻是錯落有致,對畫面進行了巧妙的分割。古代貨幣下方,古代鑄幣的作業場景:采礦、提煉、澆鑄,從左至右依次展開。寫實的人物雕刻,使勞動場景看起來十分生動。
1997年發行的“黃河文化(第2組)—錢泉源長”10元銀質紀念幣的圖案設計思想與以上硬幣一脈相承,正面以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為主圖,背面則結合中國古代貨幣和應用場景。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氣勢磅礴,海納百川,哺育出勤勞、智慧的中華兒女。龍則是古人的圖騰象征,上則高攀天際,下則潛海萬里,能屈能伸,錘煉出中國人堅強的意志。在硬幣正面,黃河之水沸騰翻滾,龍紋瓦當穩居中央,氣象壯闊,寓意祖國繁榮昌盛。
銀幣背面,水狀波紋的線條使硬幣畫面一分為二,起伏波瀾,寓意中國貨幣源遠流長。圖案上半部分采用拋光處理,象征廣闊無垠的歷史長河;下半部分為城市近郊的交易場景。鏡面部分的古代貨幣占據畫面突出位置,明確指出貨幣在古代交易中的重要地位。這其中有貝幣、布幣、刀幣、方孔幣等幾種古代典型貨幣,每種貨幣上的文字都清晰可見,細節處理干凈利落,我們也能從中發現書法在貨幣上的發展和變化。畫面中,遠方的城市與城郊的商販攤位互為照應,說明經濟交流對于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古代政治家管仲有云:“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錢幣在長期的經濟發展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雖然有些貨幣已經離我們遠去,但它們所承載的歷史價值和內在書法底蘊,仍然需要我們重視和研究。(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張俊羽)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