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以包含硬幣圖案為特色的“幣中幣”受到錢幣愛好者的廣泛好評。人們能夠通過這些紀念幣了解到世界各國經典錢幣的發行歷史,并且彌補無緣接觸錢幣實物的缺憾。我國從2007年開始發行錢幣博覽會主題的幣中幣,在2012年以前,這一主題又分為“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紀念幣和“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幣兩種。
兩種紀念幣的正面圖案設計有異曲同工之妙,均以點陣圖案象征硬幣,用方形和方形中的會標象征博覽會開放、包容的交流平臺。它們在設計上的不同之處是“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紀念幣加入了郵票齒孔元素,與“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幣區分開來。錢幣博覽會主題幣中幣的正面圖案設計具有鮮明的現代主義風格,展現出博覽會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特色。值得注意的是,從2013年開始至今,錢幣博覽會主題紀念幣只發行了一種,即“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幣。
2012年至2016年發行的錢幣博覽會主題紀念幣,為我們展示了近一千年來發行的中西方經典錢幣。橫向來看,5枚紀念幣中包含了威尼斯公國、奧地利、西班牙、英國和美國等國家錢幣的圖案。縱向觀察,5枚紀念幣也中包含了中國元、明、清及民國等時期的貨幣圖案。
從背面圖案設計來看,5枚幣中幣以中國錢幣圖案為主,外國錢幣為輔,有別于僅展示本國貨幣的幣中幣,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這一系列主題的幣中幣在雕刻方面精益求精,利用有限的空間里充分展示了歷史貨幣的圖案細節。
隨著人類對地理的不斷勘探和認知,世界各國逐漸加強了經濟與文化上的聯系。中國元朝在疆域上空前廣闊,經濟上對外開放。這一時期,威尼斯探險家馬克·波羅不遠千里來到中國,記述了他的所見所聞,元朝錢幣和威尼斯公國錢幣的組合象征了古代中國與世界各國文化和經濟的密切關系。歐洲自地理大發現以后不斷進步,錢幣由打制幣向機制幣進行過渡,同時通過世界貿易,促使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銀元和西班牙雙柱銀元流入中國。這時,中國的舊王朝逐漸沒落。晚清末期至民國時期,我國在外國技術和設備的幫助下,終于能夠生產機制幣,龍洋和孫中山帆船銀幣就是這一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產品。當然,看待事物要看利弊,論情感,清朝錢幣成為錢幣書法的絕唱,使中國錢幣褪去了神秘色彩。看趨勢,中國錢幣業最終將與世界接軌,走向“看圖時代”。
從系列延續性上來看,2012年的幣中幣是“北京國際郵票錢幣博覽會”紀念幣的“收尾之作”。此后4年中,錢幣博覽會主題紀念幣只有一種,即“北京國際錢幣博覽會”紀念幣。而錢幣博覽會主題紀念幣按照錢幣沿革已經接近尾聲,還有可能再發行一枚新中國錢幣和一枚國外現代幣。畢竟“物以稀為貴”,從收藏角度來看,全套錢幣博覽會主題幣中幣將在市場有較大的作為。(供稿: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 作者:張俊羽)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