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名師:又是一年高考時——敬賞金銀幣上的世代名師 |
十年寒窗苦讀,只為金榜題名。高考,是每個人的重要人生轉折點,是青春的祭奠,也是未來生活的基石。現在回想高考前的歲月,雖已過去數載,依然記憶如新。 事隔多年,仔細回想,高考并不只是我們考上大學的一塊敲門磚,它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什么是努力,什么是付出,更為重要的是,它還讓我們的青春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并在人生最值得記憶的年輪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高考是中國式教育的產物,偉大導師鄧小平曾這樣說考試:考試是檢查學習情況和教學效果的一種重要方法,如同檢驗產品質量是保證工廠生產水平的必要制度一樣,當然也不能迷信考試,把它當作檢查學習效果的唯一方法。由此來看高考的本質目的還是為了教育。“教育”一詞最早始見于《孟子•盡心上》:“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所謂教,上所施,下所效也;所謂育,養子使作善也。中國自古以來便是以教育興邦,古代先知對待教育的態度和方式一直是今天學習和研究的對象。
提倡因材施教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被后世統治者尊為萬世師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主張“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 ”的教育思想,在他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創立了人性差異的觀念,以“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作為教育實踐的指南,并進而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他說:“力不同科,古之道也。”主張根據學生的特點水平,進行不同的教育,即“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雖然孔子并沒有直接提出“因材施教”這四個字,而是由南宋大儒朱熹在《論語注》中的“夫子教人,各因其材”這八個字所歸納的,但孔子確實有著這種“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的教育實踐實實在在地充分體現了這一思想。
關注教學環境的孟子
孟子是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后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曰:人皆可以成堯舜。強調了人人可教,學則有成,成必為圣;又講: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是說人們本來都具有成為圣人的良能和良知,只是都有意無意地丟掉了,學習、請教其實就是把這些好的素養重新找回來罷了。這些論述已經道出了孟子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礎。另外孟子十分重視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盡心上》引用了兩個事例來證明這個觀點。他從范到齊,望見齊王之子的形象,喟然感嘆說:“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乎?”他把齊王之子異于人的氣度的原因,歸結為“居使之然也”。在這個事例中,孟子突出強調居住環境對人的影響。接著他又以魯國之君到宋君城門下呼喊,守門人驚訝于魯君之聲與宋君之聲相似為例,進一步強調了地理環境對人的影響。孟子在《滕文公章句下》中曾說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是廣為人們所知的強調周圍環境對人的影響的重要性的箴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