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綿延千秋,佛家精神,信仰不滅。
佛教重視人類心靈和道德的進步和覺悟,是一門探索生命真相和宇宙奧秘的宗教,它符合人們尋求自我,實現心中寧靜的宿愿,自從傳入中國以來,深入民間,廟堂香火不斷。遙遠的歷史,使佛教文化與中華文化融為一體,不可分割,以佛教文化為題材的文物、古跡和藝術品成為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窟藝術中的摩崖造像是佛教文化中的瑰寶,自公元3世紀傳入中國。魏晉至盛唐期間,北方形成造像的高峰,但在公元8世紀以后式微漸陳。如今重慶大足區內的102處摩崖石刻是繼北方摩崖造像高峰后的傳承遺產,是中國石窟藝術最后的豐碑。今天,數萬尊宗教石刻造像歷經千年風吹雨淋,任由世人觀摩和評說,這些珍貴的石刻文物,被人們統稱為“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中最著名的石刻要數寶頂山石刻,而大足石刻中最宏偉的石刻當屬大佛灣東巖的釋迦涅槃圣跡石刻。今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大足石刻系列金銀幣,其中面值300元,重達1公斤的紀念銀幣銘刻的是“釋迦涅槃圣跡圖”。
這枚硬幣的背面忠實還原了寶頂山的涅槃變相石刻,1公斤的大規格尺寸,使設計師能夠從容表現出石刻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浮雕中的巖石褶皺和縫隙在錢幣設計師手中得以清晰再現,形態嶙峋,生機盎然;浮雕中的石刻造像神態各異,釋迦摩尼涅槃臥像的古樸和臥像旁造像的細膩形成鮮明的對比,但恰恰做到了互補融合;臥佛前的“九曲黃河”,蜿蜒而又富有靈氣。這枚銀幣取實景刻繪浮雕,方圓之中卻能表現出石刻氣勢宏大,比很多照片中的石刻更有佛氣和靈氣,這正是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例證。
寶頂山的釋迦摩尼佛半身臥像長達31米,造像部分線條渾厚柔和,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佛祖涅槃時的安詳之態!澳鶚劇笔欠鸾掏叫扌凶非蟮淖罡呔辰,據說達到這種境界時,人的肉身雖然不復存在,但靈魂會得到升華,達成永恒。佛祖像右臂陷入大地,佛家弟子聚集在佛祖身邊,似乎在聆聽最后一課;佛祖左臂隱于云間,云端中站立著佛祖的家眷,歡迎佛祖涅槃;“九曲黃河”由佛祖一只手劃出,滔滔大河將尚需修行的弟子們隔絕開來,F實中的石刻雖然色彩斑駁,但千百年來凝聚的歷史氣息,至今仍感染著每一個欣賞者。
如今,大足石刻的五山(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摩崖造像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以豐富多變的題材,高超的藝術表現,以宗教的形式反映出中國古代社會的日常生活,證明當時道、儒、佛和諧共處,其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得到了世界的高度認同。(吉林省集幣有限責任公司供稿)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