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以藏禮,沉淀的歷史文明——賞析中國青銅器(第1組)5盎司銀幣 |
考究中國青銅器要追溯到黃帝時代的原始社會末期,隨著歷史、禮制、習俗和文化的發展變化,每一類青銅器的形制亦有一定的發展變化規律。由于青銅器藝術品沉淀了宗教、政治、民俗與美學等諸多文化內涵,使得它的內涵和用途在后人的眼里更顯豐富,耐人尋味。
1981年,中國出土文物(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的發行,讓中國現代金銀幣進軍國際錢幣市場,該題材成為了眾多藏友趨之若鶩的首選對象。為了更為詳細地展示青銅器文化,2012年8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中國青銅器金銀紀念幣(第1組),其中5盎司銀幣背面圖案為商代獸面紋鬲,并刊“商·獸面紋鬲”字樣及面額。
《夢溪筆談》中描述: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謂鬲也。文獻記載,青銅鬲是由陶鬲發展而來的,而陶鬲即為瓦鬲,固《孔子家語》所云“瓦鬲煮食”,說的就是鬲。通常鬲上邊有口及拱形耳,下有三足,與鼎無大區別,腹部有相互錯的紋樣,曲腳或空足。多用于燒煮加熱,后演變為禮器。
![]() 「中國青銅器(第1組)5盎司銀幣背面圖案」
5盎司銀幣的主設計圖形就是采用的商代獸面紋鬲的全貌,并襯以幾何符合紋樣。幣面還原了鬲的全貌,頸部步裝飾紋樣分層,空心的小圓圈做單行的橫式排列,上下做圍,中間飾變形的夔紋,是典型的點、線、面集合紋樣,紋樣采用了和諧的抽象變現手法,把諸種互不相向的紋樣協調在一起,避免了形體上的過于簡潔和呆板。袋狀的腹部飾卷型獸面紋,獸目特巨,圖案條紋粗曠,結構較為復雜。兩側紋樣作對稱排列,上端有角,角下有目,卷形的紋樣彷佛是曲張的爪,給人一種獰厲之美,神秘且威嚴。底部鐫以連珠紋,圈與圈間距的疏密,雖不很嚴格卻顯得自然。堅實渾厚的三足承于圓腹之下,營造了一種厚實而穩定的氛圍,確實有“定鼎”的氣度。相傳,這一紋飾的特點與圖騰崇拜有關,被用于祭祀祖先神靈,觀念上對神靈的尊崇,必然使得紋飾趨于神秘,令人有怵目驚心之感,所以獸面紋鬲由炊器變為禮器。
幣面的獸面紋鬲有形可見,有聲可聞,有味可嗅,可名可道。盡管獸面紋鬲顯得相對樸實,但其實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奠定了國之重器的地位。器以藏禮,用中國式的表現手法凸顯了鮮明的時代審美風格。靈活的線形紋飾彌補了器皿體塊特質的不足,賦予了凝重的器皿以生命的氣息,形成了剛柔相濟的韻味。把玩這枚銀幣,您在歷史的長河中觀摩了古代人民把臆想的物象鑄刻在禮器上,突出其攝取權利和樹立威信的現實意義。賞幣怡情,體驗一下賦予器皿的抽象式禮治,也可謂是一份驚喜!(供稿:湖南湘中匯金幣經銷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