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從不同題材看中國金幣的文化內涵之六——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系列金銀幣 |
發布日期:11-03-22 13:35:0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金幣網 作者:簡熙晴 |
劍橋大學岡維爾和凱厄斯學院前院長,著名的學者李約瑟博士這么說過:中國人在許多重要方面有許多偉大的科學技術發明。在公元3世紀到15世紀之間,中國的發明和發現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中國人取得的成就并不為人們熟知了解。
筆者以為,這段話,正好解釋了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系列金銀幣的文化內涵。以紀念幣形式顯現出來的古代科技發明發現成果,文明和文化被賦予了契合現實的靈性,通過“物語”表達的方式,體現它們傳承發展、福澤后世的內涵和價值。 古代科技發明發現系列金銀幣是中國金幣發行史上最有氣勢的系列幣,自1992年至1996年共發行五組。1992年第1組,內容涵蓋鑄銅術、風箏、地動儀、航海造船、指南針、造紙術,銅鑄幣;1993年第2組,內容涵蓋馬鐙、太極、零的使用、傘的發明、漢代兵馬俑;1994年第3組,內容涵蓋蠶絲、船桅、編鐘、龍骨車、彗星發現;1995年第4組,內容涵蓋針灸、瓷器、火藥、圍棋、印刷術;1996年第5組,內容涵蓋馬具、索橋、樂器、船舶、天文鐘。以歷史記載、文化遺產實物相結合的素材,生動而多面地展現在方寸之間,科學揭示中華民族自古以來非凡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真實再現我國在古代絲綢印染、青銅鑄造、造紙印刷、航海制造應用、地球物理和瓷器制作、文化發明等等各個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輩們的偉大智慧和創新精神,有力證明了中華文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持續創新發明史。 造紙術、印刷術使知識傳播更容易、更廉價,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的智力結構;指南針引導了大航海時代;火藥保障了大航海時代,也深刻地改變了社會的力量平衡,一個手持火槍的平民可以輕易地放倒一位滿身鐵甲的貴族騎士;鑄銅冶鐵,讓工農業發展進入高速發展;地球儀,讓人類更了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趨以避禍;中國的絲綢響譽世界,而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和織絲的國家;龍骨車、馬鐙、馬具是自然農業領域影響深遠的發明創造;針灸療法早在《內經》便有論述,現今不僅是中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已走向世界;樂器、圍棋是文化方面的重要發明,而天文鐘、彗星發現等天文觀測方面的發明發現,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源泉之一…… 總之,就如弗蘭西斯•培根所言,它們是“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況都改變了”的偉大發明與發現,不僅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的燦爛成就,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在中國金幣上面,如此大規模、成系列,全面地介紹中國古代科技發明發現中最彪炳史冊、最光彩照人的物與事件,不僅有利于展示我國古代發明創造的發展脈絡,同時也捍衛了以“四大發明”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國古代發明創造的歸屬權,增強國際社會對中華文明的認知與認同,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供稿:江西贛銀科貿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