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秦作為最初統一中國的王朝一向倍受關注。早年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以文字的方式對秦代社會生活、法律制度、經濟文化等方面作了記載,而其本身也反映了中國書法史上,由篆書向隸書轉變階段的過程。
為了弘揚中國的書法藝術,展現書法的獨特魅力,推動中國書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國人民銀行于2019年5月28日發行了中國書法藝術(隸書)金銀紀念幣一套。該套金銀紀念幣共5枚,包括金質紀念幣1枚,銀質紀念幣4枚,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貨幣。其中的一枚30克銀幣正面圖案為金文“中國”字樣襯以青銅器裝飾紋樣,并刊國名、年號;背面圖案為戰國末至秦睡虎地秦簡局部文字及“惠以聚之”字樣與“中國書法藝術”篆刻鈐印等的組合設計,并刊“中國書法藝術·戰國末至秦·睡虎地秦簡”字樣及面額。
該枚30克銀幣的正面圖案以金文“中國”二字居中,青銅器紋飾分居左右兩邊,呈現出對稱的構圖,充分表達了“鼎立中國”之意。居中的“中國”周圍有細小刻痕,以浮雕工藝凸顯立體感和真實感,圖案精美,細節動人。
銀幣的背面圖案以睡虎地秦墓竹簡中“惠以聚之”四字作為主體,將竹簡的局部作為背景,加入了同時期傳統紋飾圖案來進行裝飾。幣面文字“惠以聚之”選自睡虎地秦墓竹簡的《為吏之道》中:“處如資(齋),言如盟,出則敬,毋施當,昭如有光施而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寬以治之,有嚴不治。”大意是用恩惠使民眾聚合在一起。同時,秦隸的運用展現了從戰國時期到秦一統天下之后書法歷史的演變,從而區分于正規篆文,形成獨立字體,這無疑在書法演變過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隸書是漢字發展史上一次最激烈的演化,也是最偉大的變革。竹簡圖案上的隸書參差錯落,點劃呼應,這時的隸書已有厚重端莊之感,輕重頓挫富有變化,且重心不失。大小隸書的濃墨重彩與銀色質地相映成趣,達到了金石學與美學的完美結合,雖是冷硬的質地,但也有書法藝術的溫情。簡化后的秦隸與一旁“中國書法藝術”的篆刻鈐印,在空間上形成了一種歷史的對照,從規矩繁復的小篆到氣勢連貫、一以貫之的隸書,盡顯自由之意。
背景圖案上的竹簡同樣出自于睡虎地秦簡。睡虎地秦墓竹簡,又稱云夢秦簡,其內容主要有秦朝時的法律制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于吉兇時日的占書。除了具有歷史文獻價值外,睡虎地秦簡還具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這枚銀幣的設計師通過浮雕工藝在光影的變換、鏡面的亮暗中,將竹簡上的文字與貴金屬相結合,營造出了凹凸不平的立體感,卻也沒有降低隸書作為一種藝術的柔軟與自由,端莊與厚重。反而通過力與美的結合,以靈動俊秀之姿,將這融入中式美學的書法銀幣推為欣賞的典范,重現了中國古代書法的經典之作,使我們感受到了書法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文字的起伏之間感知書法巨匠們的不羈情思。在這方寸之間,現代工藝引領我們深入書法的精神世界,從而更好地體會古隸的橫不平、豎不直,何為自由之意。正是這個時期的文字在大勢之下由繁變簡,誕生了時代特有的秦隸,從而使知識的流通更加簡便,影響范圍更廣,也為后世書法藝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除了竹簡的排列和分割線及篆印外,“惠以聚之”四字的周圍還分布有一些不規則的短線,也可視作對千年竹簡的滄桑記錄,歷史韻味十足。整個畫面主次分明、安排得宜、構圖獨特、氣韻高華,以浮雕展示書法的魅力,以技藝雕琢藝術的珍品。這枚銀幣可被視為中國古文字學、金石學、美學結合的大膽創新與藝術范例。我們相信這枚中國書法藝術(隸書)30克銀幣的發行,能帶給我國書法藝術更大的發展動力,令書法愛好者和錢幣收藏者以外的人也能發現書法的美好,走進書法藝術的殿堂。(供稿:天津富泉金銀飾品銷售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