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一棵小樹 綠一方凈土——植樹節紀念銀幣賞析 |
“植樹節”是一些國家為激發人們愛林、造林的感情,促進國土綠化,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通過立法確定的節日。在全球,50十多個國家都設立了植樹節,如日本的“樹木節”,法國稱為“全國樹木日”,加拿大為“森林周”等等。據統計。根據經緯氣候的不一樣,全年12個月均有國家在歡度植樹節。
在中國植樹造林的歷史要追溯到2600年前,在傳統節日清明節就有插柳植樹的傳統。而把這舉動發展成為國家建設的戰略任務卻是孫中山。他在1914年11月頒布了我國近代史上第一部《森林法》,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與世長辭,為了紀念國父孫中山,政府把每年3月12日定為植樹節。1979年2月,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根據國務院的提議,通過了將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的決議,這項決議的意義在于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和各項林業建設的步伐。
為了紀念這項“全民運動”, 中國人民銀行于2003年3月10日發行環境保護--植樹節紀念銀幣一套,該套紀念銀幣共2枚,均為1盎司精致幣,面額為10元,正面圖形均為植樹節節徽,并鐫以國號、年號。
2003年環境保護——植樹節紀念銀幣共同正面
銀幣正面恰如其分地表現了植樹節節徽的寓意,幣面纏繞的綠葉使得畫面更為飽和,噴砂與鏡面的處理手法,加強了畫面的清晰度,還加強了明暗的對比,增加了體積感,也清晰的詮釋了改造自然,造福人類,年年植樹,堅韌不拔的決心。
2003年環境保護——植樹節紀念銀幣背面圖案
兩枚銀幣背面分別是綠色生命和林海飛鳥圖,并刊以面額。這兩幅畫面都是以版畫的形式在述說故事。綠色生命圖講述了一群騎自行車的人,在茂密參天大樹下自由競技,畫面的主角是樹木,可以看到碧翠欲滴的枝葉在闡述著生命的真諦,含蓄地表達了樹木、環境、人三者之間的息息相關,也說明創造美好環境是人類應盡的義務。林海飛鳥圖采取俯瞰的角度,主角是飛鳥,圖面云霧裊繞,鳥兒歡聲笑語,以森林為家,幣面洋溢著生機盎然的氣象。這對布局巧妙,動靜皆宜,分別以人類與動物的角度來闡述環境的意義,也在告訴人類,只有營造安詳、靜謐的環境才能生息繁衍、發展進步。
其實,植樹節的來歷和意義不是在于每個人都要在植樹節這天去種一棵樹,而是通過植樹節的又一次來臨,使我們大家更加的關注綠化、環保的問題。眾所周知:地球正在沙化,沙漠的覆蓋面積正在逐年的增加——可我們似乎覺得這些離我們還很遠,但是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的一群人:他們在默默無聞地為這片大地播種著綠色,他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植樹是全人類的大事,是造福子孫萬代的偉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