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演繹的對稱美學法則——簡析金銀幣的藝術表現形式 |
“對稱”作為一種藝術造型形式,被認為是傳統美學形式美的法則之一,是一種美的特征或規律。早在古典時期的文明發展中,瑪雅文化就在建筑、雕刻和繪畫上,非常講究“對稱”的形式之美。而在古希臘的理性主義藝術觀、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科學主義以及現代藝術的科學觀中,“對稱”仍然占據支配性的地位。
從古至今,在金銀幣制作的藝術中,對于“對稱”這一概念更是隨科學技術的發展而演繹得越發傳奇。1979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我國第一套金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周年紀念金幣,其中一枚背面圖案為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金幣采取的就是“對稱構圖式”。這枚金幣是鏡面工藝的典范,平整光亮,細膩的雕刻把這座標志性建筑演繹的淋漓盡致,簡潔的線條勾勒,沒有其他的紋樣的輔助,更加突顯出該建筑的莊嚴。這是早期演繹的“對稱美學”。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技術研究開發力度的增強,金銀幣產品工藝的創新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噴砂、浮雕、彩印等工藝都搬上了幣面。其中佛指舍利金幣與德國世界杯足球賽銀幣完美的演繹了“對稱美學”,且工藝復雜,藝術感十足。
2003年佛指舍利1/2盎司紀念金幣
為了宣傳我國宗教政策,展示燦爛的佛教文化藝術,2003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了佛指舍利紀念金幣。這枚金幣正背面的主圖形均屬于“軸對稱”,并且延續了古典主義風格,獨具濃厚的東方色彩。正面圖案為陜西法門寺佛塔,刊以“陜西·法門寺”字樣。整個畫面祥云繚繞佛塔,鮮花簇擁,呈現出一派佛門圣地的莊嚴肅穆景象。佛塔矗立在幣面中央,成對稱狀,繚繞的祥云打破了整個對稱的局面,使整個幣面靈動起來,鏡面為底,圖案浮雕及文字、年號做噴砂處理,隱于鮮花叢中的面額則以反噴砂工藝做亮,整個畫面流暢完整,動靜皆宜。
正面圖案演繹建筑的“對稱”,而背面圖案則亮相花卉紋樣。佛指舍利與蓮花唐草造型讓幣面充滿古典韻味。幣面在視覺上分為四層,光滑平整的鏡面為首層,直觀地展示了金幣光亮耀眼的品質;環繞在主體圖案四周的唐草紋構成第二層,在放大鏡下觀看花紋,巧妙的隱藏著防偽功能。對稱的蓮花坐落在幣面中央,花瓣浮雕起伏分明,采取的輕噴砂處理,強調了花瓣晶瑩剔透的質感,這是第三層帶來的視覺觀感;而第四層的主角是佛指舍利,在工藝上采用重噴砂工藝,增加其質感,也匯聚了整枚幣的視覺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