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中國青銅器紀念幣(第1組)——“獸面紋斝” 1公斤銀幣 |
若然注目這枚一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那種銀質材料的優越質感,即刻讓人頗感其重力的存在。以銀為耀,以銀質來打造通用的貨幣,這在古代也是極其常見的事情。手持這枚中國青銅器一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靜觀其詳,不禁讓人頓感此幣上鐫刻圖案之深永之意。 商獸面紋斝,詮釋以人為本,締造親民紀念幣 近觀這枚中國青銅器一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直徑僅一百毫米。在其身后,圖案上的器物,卻碩大盈然,古韻十足。從上向下看去,在頸部下端滿是環飾獸面紋,而中間腹部先是收腰纖巧,然后抖轉呈圓弧狀凸出,而其下部三足鼎立,高蹺獨坐。其實,這種器物的出身淵源有書可翻。記得古書《禮記•禮器》上說:“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斝)。”中國青銅器一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的背面,上面所刻之物叫做散(斝)。就正是如書所言,在古代用作平民百姓的一種飲酒器具。其地位在古代往往不上高層,而是如古人云:“爵一升,觚二升,觶三升,角四升,散(斝)五升。”所以,擁有此種容量的器物寓意的就是一種大眾娛樂生活的那種,眾樂樂而雖卑且榮的平常心。那么,今時今刻,不斷蔚然映入我們眼前的,現在通稱為斝的青銅器,名稱上的確定其實是宋人所定,據史料記載則是始見于《博古圖錄》。所以說,眼前這枚一公斤紀念幣雖則一公斤左右,歷經千載,其主旨承載的確是中華幾千年來由帝王封建時代到自由開放的共和國時代的文化意義的縮影。所謂一幣一世界。由此端倪足以讓人感慨唏噓歷史發展變革之迅猛,民眾思想轉化之巨現。故而,用親民貨幣來稱呼它,或許不為過。 青銅文化與流通貨幣結合,完美再現中華精神 所謂“禮以酒成”,而盛酒的器具就更加擁有其獨特的歷史意義。今天,看到這枚中國青銅器一公斤圓形銀質紀念幣。上面的盛酒器物---商獸面紋斝。在青銅時代的文化表達上面,則是更加傾向于對世人宣示中國禮儀之幫的悠久文化底蘊。而在青銅器本身的古典美學方面,商獸面紋斝體現的更是一種勃發向上的中國精神。你看,其腹部獨大,好似迎合那句“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宏大度量。再者,在器物本身的顏色斑駁上,恰恰體現了幾千年來中國所經歷的風風雨雨。通融合并,其通過青銅器的文化寓意與流通貨幣的完美結合,讓人能在思想上的文化苦旅中得到一種大慰藉。得到一種縱觀古今的立足之點。 于此,秋風一陣。端詳貨幣的同時,我們不僅僅也正在考量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在哪里?是什么?看看貨幣的前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躍然眼前。威嚴莊重之感令人不禁肅然起敬。似乎有一聲擂鼓大響,似乎有一種令人前行的精神動力迸發而出,鼓舞凝聚我等國人一同來保衛疆土,抵御外敵。原來,這就是國人所承襲的中華精神。看過此幣,相信在未來,中華兒女將繼續傳承中華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和高尚的中華精神,繼續和平安康,享受普天同慶的快樂生活。 (供稿:陜西鑫盛文化產業投資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