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龍于方寸,吞吐有洪荒——賞2012壬辰(龍)年金銀紀念幣的藝術美 |
中國金銀幣是扎根于民族文化土壤,跟隨時代發展步伐的一種貴金屬浮雕藝術形式,設計家雕刻家將自己的感悟和體會注入到圖稿和石膏模型中,然后通過最先進的工藝技術,形成一個統一完整具有內在和諧韻律的貴金屬藝術品,煥發出迷人的光彩,彰顯著政治格調和藝術品位。
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所以龍文化題材的金銀幣往往承載了更豐富的內涵和外延。龍不僅是華夏民族的圖騰崇拜物,也是我們這個民族文化、哲學、宗教、禮教、倫理等的綜合載體,還寓意著驅災避邪、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公元2012年,歲次壬辰,2012中國壬辰(龍)年金銀紀念幣是中國金銀幣行業送給祖國和人民一份珍貴的禮品。
2012中國壬辰(龍)年金銀紀念幣的一系列作品中,使觀者首先感到的是意境清新、不落陳俗,有其自身獨具特色的藝術天地和情感氛圍。
它們的正面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襯以連年有余吉祥紋飾,并刊國名、年號,這在金銀幣的正面設計上是一種比較新鮮的藝術形式,用藝術的語言講政治的話,以往金銀幣的正面莊重有余,活潑不足,即使有裝飾,也只是非常簡單的寥寥數筆,生怕有“喧賓奪主”之嫌。但2012中國壬辰(龍)年金銀紀念幣的正面以大塊的、回環的、喧鬧的傳統吉祥紋飾“連年有余”將國徽“包裹”起來,從視覺上更加熱鬧、活潑、精彩,從圖案語言上講,也寓意著現時中國的盛世氣象,也傳達了中國金銀幣文化漸漸擺脫過去謹小慎微的桎梏,漸漸開始大膽進行藝術形式上的改革與創新,這與十七大六中全會“文化興國”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十一枚本色金銀紀念幣在構圖和空間處理上符合中國傳統筆墨的審美規律,虛與實、疏與密、濃與淡、明與暗等塊面、線條變化皆與中國傳統視覺規律相吻合。但是,又絕非單純以“形”奪人視線,金銀幣是在極為有限的塑造空間里對物象進行體積、高度上的合理壓縮,并通過透視和錯覺等方法向人們展示較抽象的空間效果,所以這十一枚本色金銀紀念幣更加注重意境的營造和氣場的表現,妙用鏡面、噴砂、反噴砂、線刻等種種工藝技法,取得了非常精彩的藝術效果,甚至達到了“傳神”的范疇。紀念幣的背面以“雙龍”作為主體畫面,畫面將騰云駕霧,遨游于云際的“火云龍”與已虛化的藝術龍相組合,構圖簡潔、生動。在民間中一直有龍愛寶珠的傳說,攜火云珠而來的“火云龍”細脖、粗爪,屈軀蟠舞,體態輕盈,但龍首飽滿,給人一種“昂首舉爪、遨游在天”的感覺,身披火焰紋,怒發沖冠,尤其在腳下的海濤祥云,身上的火云珠襯托下,更顯得氣宇軒昂,在天地之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這條龍的塑造表現出中國國體正當盛的風云氣概。畫面背景上修飾的藝術龍,以線條勾勒出龍的全貌,攜帶著濃郁的遠古氣息與黃金白銀的氣質完美地融合,似出土文物般演繹著龍文化歷史的厚重,這組畫面攜帶著獨屬于中華文明歷史歲月的文化密碼,讓我們沉浸在恢弘磅礴的藝術氣息中,盛世中華配得這對“風云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