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系列第二組中的“舉重”金幣,編號“2007-0603”,幣面直徑23毫米,面額150元,成色99.99%,最大發行量和實際發行量都為60000枚。背面圖案的設計,出于上海造幣有限公司的羅永輝與趙檣之手,雕刻為沈陽造幣有限公司的韓曉生。
“古代舉重”金幣設計最大特點,就是用夸張的“拙”,來表現原始的“力”。中國傳統之“力”,不單純是一種技擊技能,而是一個復雜的、不斷融合的、發展的有機體。離開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中華體育也就無“體”無“育”。對于中華民族,傳統體育的意義不僅僅在于運動本身,在它身上,還承載有先祖更多強身保國的遠大理想。“古代舉重”幣面的壯漢,身材闊壯,肌肉雄健,大喝一聲,地動山搖,完全是身懷大志的英雄本色。石鎖在他手上,也不是笨重物件,而是雜耍的玩具,或扔高、或砍高、或支梁,石鎖表演高、飄、正、穩、活5大境界,在他手下,都進入了最高層次。但萬變不離其宗,其氣勢,其神韻,最終又通通歸于“力”字上來。
石鎖盛于清道光年間。石鎖花樣繁多,磐頭腦、盤地翻、雪花蓋頂、捅螃蟹、翻麻雀,等等。石鎖也不限于獨自玩耍,可以二人,也可以三人。此時的石鎖,更接近于現代集力量、技巧、健身于一體的競技運動。“舉重”金幣選材于此,也有這一層意思。
“古代舉重”金幣的幣面人物,造型取自明古籍版本中的線描人物。線條人物在幣面,以浮雕形式展現,并不是一件討好之事。線條之美之生動,浮雕難以傳神。雕刻者韓曉生,二度創作之中,大膽運用浮雕之長,將幣面人物的軀體,性格、衣著,通過浮雕體積的高低起伏,鏡面與噴砂工藝的明暗變化,以及點、線、面的富有個性的處理,立體地飽滿地生動地再現了出來。而壯漢威武站立之右腳,拋向空中石鎖之左角,精妙地與瓦當內側邊緣相融相交,拙撲中透著靈動,厚重中透著細致,更增強了“舉重”金幣整體藝術感染力。
供稿:海南國泉金幣文化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