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是中國五大自治區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位于“絲綢之路”上。歷史上,寧夏曾是東西部交通貿易的重要通道,作為黃河流經的地區,這里同樣擁有古老而悠久的黃河文明。可以說,寧夏是中國古代歷史和文化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08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重要歷史時刻,為紀念這一歷史事件,中國人民銀行特此在2008年9月12日發行了“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五十周年”金銀紀念幣一套。
該套紀念幣共兩枚,其中的1盎司銀幣,正面圖案是“中華回鄉文化園”建筑,該建筑是我國唯一一處集中展示回族文化習俗的場所。回族建筑是回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回鄉文化園”是回族精神文明和伊斯蘭教文化的展示平臺,是各族人民了解回族文化的重要途徑。此建筑的總體風格,具有濃郁的回族特色和伊斯蘭教的文化氣息。
白色的大門,配合著兩翼的長廊以及臺階下兩側的彎月型水池,有一種恢弘之感。紀念幣精細的浮雕工藝,向我們全面展示了建筑的細節結構,使建筑的展現更加具有立體感。2008年,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的紀念,50年的風風雨雨,50年的坎坷征程,有正確的目標、有偉大的領導,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年來的發展和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前途也是不可估量的。
背面圖案為黃河水車、羊皮筏、固沙網格以及六盤山和紅軍紀念亭等組合圖,表現了獨特的西北風情。黃河水車位于黃河河灣,距離著名旅游景點沙波頭只有6公里左右。黃河流域是我國文明的發源地,而水車是西北特有的灌溉工具,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至今,黃河岸邊的水車依然晝夜轉動著,它已經成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而說到羊皮筏,早在千百年前,羊皮筏就被視為交通工具,用于穿越水流湍急的黃河。制作羊皮筏不僅需要很高的技巧,而且劃動羊皮筏也需要強大的膽量與氣魄,展示的是黃河兒女不畏懼困難,勇敢的向大自然發出挑戰的精神。
再來看固沙網格,西北干旱,風沙大,不利于耕作,于是人們就想出用農作物與沙生植物的種子混播做成固沙網格,可以起到固沙作用。最后是六盤山,中國最年輕的山脈就是六盤山,它是“塞上江南”的天然屏障。山腰地帶降雨較多,氣候較為濕潤,宜于林木生長,給當地的農民提供了較好的自然條件,使他們的經濟迅猛發展,生活質量進一步的提高。為了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50周年,政府1986年在六盤山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亭,向后來去的人民訴說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歷程。它在山頂,像一個威嚴的父親,注視著我們的發展,提醒著我們謹記前人的艱苦奮斗精神,警示著我們戒驕戒躁,一步一個腳印的朝前走。
在生產工藝上,銀幣背面采用了多層次噴砂的工藝,將寧夏人民的偉大勞動成果一一展現出來,體現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快速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既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又有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贊頌;既有對人民勞動成果的歌唱,又有對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敬佩……
弘揚民族文化精神,傳承優秀文化品質,這枚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1盎司銀幣的內涵,值得細細品味。(供稿:廣州永正紀念幣有限公司)
來源:中國金幣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