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的五角四川銀幣 |
發(fā)布日期:09-09-02 08:15:14 泉友社區(qū)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dǎo)報 作者:寇尚民 |
在民國十七年的四川,本應(yīng)兩枚五角四川銀幣(以下簡稱:五角銀幣)等同于一枚壹圓銀幣在市面上行用,但在這年,市面上的雜版五角銀幣僅以二折行用,相當(dāng)五枚5角雜版銀幣才等值于一枚壹圓四川銀幣的價值。 而如今,該幣進入收藏市場后,普通五角銀幣的成交價卻高出普通壹圓四川銀幣四至五成,個別品種成交價高的令人咋舌,除市場遵循物以稀為貴的法則外,還有其他原因嗎?讓我們追溯到民國元年的四川,回顧那段五角銀幣從誕生到滅亡的歷史,看看當(dāng)時發(fā)生了哪些事。 1911年12月8日,成都發(fā)生兵變。照歷史慣例,改朝換代必鑄新錢,隨后四川軍政府接管了成都造幣廠。為滿足軍需和保路運動的需要,于1912年起,由成都造幣廠正式開鑄四川銀幣壹元、伍角、二角、一角四種幣值。此模型定型后,一直在全川各地流通,從此,五角輔幣隨同壹圓主幣成為民國時期四川主要流通的幣種。 民國八年(1919年),四川缺乏輔幣,成都造幣廠為謀利開鑄五角銀幣。因加工過急,工作粗糙,且所用銅模又不一致,所以造出的五角銀幣就有“圓花”、“尖花”、“五瓣”、“六瓣”、“角字出頭”、“元字開口”等六種,其鑄造數(shù)量不詳。 民國十三年(1924年),楊森任四川軍務(wù)督理,為了擴軍籌餉,掠取財源,飭令造幣廠停鑄一元銀幣,只鑄造五角銀幣。但楊森在專鑄五角銀幣時,硬性降低成色,雖然表面不易識別,但他卻開啟了降低成色的惡劣先例。 民國十四年(1925年),鄧錫侯三軍聯(lián)合逐走楊森。鄧錫侯主持成都造幣廠后,也走楊森的老路子,不鑄壹圓主幣,全部鑄造五角銀幣。含銀量比率由6比4降到5比5,從未達到慣例規(guī)定的銀七銅三標(biāo)準(zhǔn)。由于鄧錫侯獨占造幣廠,引起劉文輝不滿,在其防區(qū)雅安開鑄銀幣。其后,川中軍閥盡皆仿效,僅成都附近就有鑄造廠幾十家之多。這時的五角銀幣種類繁多,但有一個共同特征,就是成色低、分量輕、面積小、版面爛、聲音啞。據(jù)悉,這時川中所鑄造的五角銀幣成色其含銀僅3至5成。因此在市面上用五角銀幣兌換壹圓銀幣,時發(fā)生貼水現(xiàn)象。 民國十七年(1928)年,成都造幣廠共鑄造五角銀幣159.4289萬枚, 這時的雜版在市面僅以二折行使,完全跌至原材料價值之下。各地軍閥又回收雜版提取白銀,改鑄一元大洋。到下半年,鄧錫侯也停止鑄造五角銀幣,同時銷毀五角銀幣517.5245萬枚,這場歷時一年半之久的雜版風(fēng)潮才告平息。 據(jù)當(dāng)時的《四川日報》報道:“灌縣自民十七八年來,有私鑄銀幣廠數(shù)處,工匠千人以上,鑄成五角銀幣,合大洋數(shù)百萬元”。據(jù)1934年民國財政部統(tǒng)計,僅成都造幣廠從民國元年到民國十七年,就累計鑄造廠版五角銀幣共3954多萬枚,這還不包括其他軍閥和各地民間私鑄雜版五角銀幣。 民國十九年(1930年),是造幣廠的一個終點。五角銀幣廠版因人們拒用停鑄,鑄造含純銀89%的大銀元,又因白銀原料缺乏,不能正常生產(chǎn),陷于時停時續(xù)的狀態(tài),只有將五角銀幣廠版收回熔化,作為改鑄大銀元的原料,市面上廠版五角銀幣很快又絕跡了。據(jù)悉,到了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重慶銅元局曾受重慶商會的委托代鑄以兩枚廠版五角銀幣改鑄壹圓四川銀幣的銀元100萬元。至此,五角銀幣走完了它從誕生到滅亡歷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