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巨量鑄造銅錢,何以還會出現錢荒 |
發布日期:09-09-02 09:02:3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華遺產 作者: |
錢花。這種以少計多的計量方法,很容易使人們同當時的“錢荒”聯系在一起。 在我們描述“錢荒”的過程中,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問題:宋代的“錢荒”并不是一般意義上的錢少。絕大多數場合下,真正“荒”的缺少的只是銅錢。南宋時期就更加明確,人們一面喊錢荒,一面卻同時提出紙幣的發行過多過濫。 如果考察宋代物價即錢的購買力的變化,還會驚奇地發現,宋代銅錢的購買力在數百年中,雖有起伏,但不斷降低是其大趨勢。以大米為例,北宋中期,買1石大米用不了1貫錢,到南宋中期,就要用兩貫以上的錢。照理“錢荒”、錢少,錢的購買力就應當提高,而當時非但沒有提高,反倒成倍地下跌。 這樣就造成宋代一個奇特的現象:商家或老百姓寧肯把銅錢藏在家里,偷偷熔化了,用來鑄造銅器賣錢,因為這樣可以得到更高的利潤。歷史上的很多事就是這樣讓人費解,造了那么多的錢卻喊缺錢,缺錢了還要把錢毀掉、運到國外或埋起來。乍一看,宋代人真讓人感到奇怪。實際上,這是由于銅錢供過于求,在市場上流通時甚至已低于其自身原材料的價格,“銅貴錢賤”,人們當然不愿意拿出來花。 至于“短陌”現象,則是由于唐代實行“除陌”、“墊陌”的現錢稅,宋代在此基礎上又征收“頭子錢”,人們在用錢時為了表明自己的錢是已納過稅的,就“以少代多”了。由于由唐到宋的現錢稅稅率越來越高,于是“以少代多”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且因行為不同,又逐漸出現了行業間的差異。 如果再進一步分析有關記載就會發現,所謂“錢荒”,幾乎無一例外同國家財政征調、賦稅征收有關。宋朝實行募兵制和常備軍制,每年養兵費用多達數千萬貫,原先的農業稅收入遠遠不能滿足需要。無奈之下,只好千方百計地斂錢、創收,來給雇傭兵發餉。連朱熹老夫子都講:“本朝用盡前朝斂財之術。” 增收最有效的途徑當然是禁榷,也就是專賣。宋朝的專賣項目遠超前代,鹽、酒、茶、礬、香、藥等都搞專賣,百姓要買這些專賣品,必須用現錢,而不能拿實物換。此外,宋朝稅收征收現錢的情況也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特別是王安石推行免役法后,田稅納現錢的比重更是大為增加。國家征收現錢稅,一是便于調配,便于核算;二是可以借折算向百姓多收點。宋朝每年國家財政收入中現錢收入比例逐年加大,到北宋神宗以后,達到六七千萬貫以上,這個數字超過唐代兩倍以上,而且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貨幣收入超過了實物收入。 專賣、錢稅使得農民被迫多賣農副產品,以繳納賦稅,購買鹽、礬等日用必需品,這些都需要花費現錢。而到了每年的收獲季節,農副產品一起涌入市場,市場一時不能消化,也造成“錢荒”、錢少現象。 總之,宋代作為流通手段的錢其實是不少的,或者說得嚴重些,宋代的錢是供過于求的。所謂“錢荒”,不過是官方稅收、專賣等政策失當造成的不良后果,而農民,則是最主要的受害者,F今國外出現了“次貸危機”,它是消費性借貸在數量上大大超過社會消費能力造成的,和宋代的“錢荒”一樣,也是經濟大循環中一些環節出了問題,即國家征收貨幣的時間、地點與支用貨幣的時間、地點發生了錯位。古往今來,經濟循環中出現問題是常有的,關鍵是找對原因,處理得當,就能渡過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