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2 越南升龍城遺址
圖3 順天大寶
■福建福州 葉真銘
福建文化具有鮮明的海洋文明個性,在中華地域文化中獨具特色。閩地多山、少地、濱海的生存環境,為閩文化海洋性特質的形成提供了實現的地理條件。北方入閩漢人與福建原住民的民族融合,造就了閩人開放包容、積極進取和創新開拓的性格特征,發揚光大了閩地海洋文化。鮮明獨特的海洋文化基因,千百年來支持著福建人勇于冒險、積極向海外拓展生存空間。考古發現,南太平洋、印度洋“南島語族”的祖先源于福建,說明早在史前時期福建先民已向海外移民。宋元開始有更多的福建人漂洋過海,前往世界各地創業謀生并定居生活。海外閩人逐漸扎根融入當地社會,一些人還躋身上層社會,甚至掌握政權、稱帝建國。閩人李公蘊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他開創了越南歷史上第一個鞏固的封建王朝,并鑄造有“順天大寶”漢文年號錢。“順天大寶”錢不僅是越南李朝第一錢,更是閩人海外開國建業歷史的見證者。
李公蘊(974—1028),字兆衍,祖籍福建晉江安海。他自幼隨父親李淳安到交趾(古時稱“安南”,即今越南)貿易,后僑居今越南北部的古法鄉(今越南北寧省東岸縣)。李公蘊自幼聰明好學,器宇軒昂,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才。宋真宗景德年間被越南前黎朝皇帝黎龍鋌任命為左親衛殿前指揮使,賜姓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交趾內亂,李公蘊平亂有功,掌握朝中實權。前黎朝皇帝駕崩后,太子年幼,朝中大臣敬畏李公蘊,便紛紛擁戴他為皇帝。李公蘊上演了越南版的黃袍加身,于公元1010年登基,成為越南李朝的開國皇帝,史稱李太祖(圖1)。
李公蘊稱帝后,遷都大羅城,改城名為“升龍”(今越南首都河內,圖2),將其建設成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軍事中心,對越南國家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由于他來自中國,對中華文化特別有感情,所以他所實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都仿照中國。他大力提倡漢語漢字,1010年的《遷都詔》就是用漢字寫成的,漢字成為李朝的官方文字。他仿效漢文化的傳統,采用賜姓的手段來加強政治統治,他的子孫也都沿用此法,因而在李朝統治時期,李姓被廣泛地賜予有功的文臣武將,從而使李氏宗族在越南急劇膨脹。李朝是越南歷史上第一個鞏固的封建王朝,傳九世,存續216年(1010—1225年)。越南李朝與當時中國的宋王朝關系一直很密切,李公蘊成為越南皇帝后,曾派遣使者向宋廷納貢,被北宋真宗封為“交趾郡王”兼靜海軍節度使,后又封為南平王,越南李朝成為中國的藩屬國。
李太祖稱帝后,定年號為“順天”。李太祖在位期間(1010—1028),仿中國宋朝制度,鑄造有“順天大寶”漢字年號錢。“順天大寶”錢(圖3),呈圓形方孔狀,一般直徑在24毫米左右,重5克上下。材質為青銅,但雜質多,銅色略顯灰白,制作粗糙。錢文“順天大寶”四漢字,楷書對讀,文字排列欠周正,似乎有所傾斜,不太均勻及協調。以“大寶”作為錢幣名稱,這在此前中國和越南所鑄錢幣上都沒有見到,是一種創舉,顯示了李太祖開國建業的雄心壯志;錢幣背面穿上鑄一漢文“月”字,這也前所未見,推測可能是受到唐朝“開元通寶”錢背鑄月牙紋飾,或李太祖故鄉福建泉州在五代閩國時期至北宋初年廣泛流通使用鉛“開元通寶”、“永隆通寶”錢背有巨型月紋的影響,鑄漢字“月”表示月紋。“順天大寶”錢版式較為單一,目前未見明顯的版別區分。網絡上還出現了一種“順天大寶”背“月”小平銀錢,未見實物,真假難定。
“順天大寶”錢是越南李朝鑄造的第一枚錢幣,也是越南李朝的開國紀念幣,推測當時鑄錢可能主要用于賞賜,并不是專為流通而為,因此鑄造數量不多。今存世實物非常罕見,是越南古錢幣中的大名譽品。它見證了是閩人李公蘊海外開國建業的艱辛歷程,對于研究中國與越南交往史、福建華僑史都具有重要的歷史文物價值。
來源:收藏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