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宣統三年大清銀幣:4貴賓淘汰出局 |
發布日期:13-11-29 09:18:58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首席收藏網 作者: |
大清銀幣
大清銀幣
大清銀幣
大清銀幣
大清銀幣
自大清光緒十六年(1890)起首鑄廣東七錢二分至宣統三年(1911年)所鑄大清銀幣壹圓,短短20年間,從中央到地方,因為利益糾葛、兩圓之爭而帶來的幣制之亂,堪稱之最。也就是在這期間,誕生了各具特色、幣值不一的各類錢幣,事實上這在全國范圍的金融流通上,造成了一定的障礙。 直至宣統二年頒布《幣值則例》,宣統三年才開鑄了全國統一的大清銀幣,這在中國近代金融貨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一筆,具有深遠意義,對后世民國期間的幣制產生重要影響。而設計精美的“大清宣三”也成了錢幣收藏的熱門品種,一直想寫點與之相關的文字,謹以此文代之。 說起宣統三年的前世今生,便不能不先說一說宣統二年。在宣統二年頒布的《幣值則例》中,由于沿襲光緒風格的“宣統年造”宣統二年“水龍”系列,這套由維也納造幣廠雕模的方案,雖然雕刻精美,但由于圖案、輔幣部分二角五分存在幣值換算等問題,最終未能獲得清廷認可。 就是在此時,意大利雕刻師喬治(Giorgi)來華擔任總雕刻師,這才有了后來的大清宣三系列,最終主導了清朝統一國幣的誕生。或許是鑒于宣二系列的單一性導致方案“流標”,造幣總廠在甄選宣三方案時,采取了“比稿”“選稿”的方式,最終采用了“曲須龍”作為最終版的國幣。 不算最終選定的“曲須龍”,此外還曾參與“比稿”的,從大版別上劃分還有“長須龍”“短須龍”“反龍”“大尾龍”,此后四者最較為少見,四種樣幣按照存世量由多到少的珍稀度來排名的話,依次應該是:“反龍”、“長須龍”、“大尾龍”、“短須龍”。 而如果算上五款“國幣”候選細分版別的話,在錢幣收藏界享譽盛名的宣三系列中,還有“長須龍普通面”,以及“曲須龍簽字版”,此二者僅次于“短須龍”,數量比“反龍”、“長須龍”、“大尾龍”都要稀少。如再算上枝葉、字體、簽字內容的不同,那么版別更多。 據孫浩《百年銀圓》推測,按照龍形圖案的設計不同,可以認為“曲須龍”“反龍”“大尾龍”由喬治(Giorgi)親自操刀或者領銜,雕工上注重立體及線條流暢美感,“長須龍”“短須龍”由余子貞領銜的中國雕刻師團隊完成,雕刻風格顯得比較抽象。 本人對此表示認同,這符合中西相同歷史時期的審美情趣,一如郎世寧之于宮廷書畫。從設計風格上來說,前三者比較“寫實”,符合西方錢幣主體人或動物具象,而后二者則偏向“寫意”,以突出龍圖高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