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古錢收藏者絕大多數都有一種感覺,即“說錢容易,聚錢難”。也就是說,對一枚古錢的評說、鑒定和研究,與古錢的搜集,特別是稀有古錢珍品的搜集相比,要容易得多。當然,這只是強調珍稀版別的古錢集藏難度,絕對沒有輕視古錢考證、研究的意思。
近幾年來,有人把“錢幣學”同“貨幣學”和“金融史”混在一起。從嚴格意義上看,“錢幣學”與“貨幣學”和“金融史”是有著區別的,簡單的說,“錢幣學”的重點是關注錢幣實物的研究,著重對錢幣的質地、形制、鑄造、版別等等的實物特征的研究,而不一定要考慮錢幣本身的“流通價值”。因為錢幣本身大多數已不再用于流通,已失去了“貨幣”功能。錢幣包括古代錢幣及現代已退出流通的錢幣和基本上不進入流通領域的金銀紀念幣,以及仍在流通的貨幣實物。“貨幣”是指現在仍在流通的錢幣,即能直接換取貨物的錢幣。“貨幣學”的重點研究內容是貨幣在流通領域的變化情況。“金融史”是一種包括各歷史時期流通貨幣的實用價值的研究,比起“錢幣學”和“貨幣學”的研究更為廣泛的學科。它可以利用“錢幣學”和“貨幣學”研究的成果去闡述金融史,而不一定去研究具體的錢幣實物。
筆者根據自己多年從事古錢幣收藏和研究的經驗,對收集清代古錢,特別是康熙通寶錢收集的艱難程度,談一談集藏古錢的不易。
有人說:“清代距今未遠,清錢多而易得”。此說確有一定道理。現今存世的清代制錢數量巨大,但這只是指常品而言。對于一個收藏者來說,所追求的并不是常品。目前,任何一個收藏者都很容易收集上百種不同版別的康熙錢。然而那些稀少的珍品錢幣,則可能撿萬枚而不得一品。
康熙錢銅質好、制作精美、鑄造時間長、品種多、版式紛繁,其中不乏珍稀品,是清錢中對集幣者最具有吸引力的一種。初集幣者不知收集康熙錢的關鍵難點所在,往往認為收集全康熙錢背滿漢文20局的錢各一枚:“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臺桂陜云漳”外加滿文寶泉、寶源計22枚,就是康熙錢全套了。其實不然,如果不論錢式和版別,集這22枚并非難事。其中背臺、南、廣三種較少。但是,如果是小型的背臺、南、廣康熙錢,也較為常見。而若要收集齊康熙原版大樣錢,就十分困難了。
康熙是清圣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圣帝從1662年即位,到1722年,在位61年。據有關記載:康熙元年始鑄重一錢四分制錢;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改鑄每文重一錢的制錢;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又改鑄一錢四分和七分重的兩種制錢;但因各局私自減重,一錢四分只有一錢二分左右,也就是說康熙錢從錢式重量來說就有四等,一是重一錢四分(約合5.2克)的康熙錢,俗稱“重錢”,也叫原版大錢;二是重為一錢二分(約合4.4克),也有人歸為“重錢”之類;三是重一錢的(約合3.7克),一般稱為“輕錢”;四是重七分的(約合2.7克),俗稱“小輕錢”。
集齊22局康熙原版大樣錢,即重一錢四分的康熙初鑄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其中的大臺、楷廣和背南錢十分難找。如果這22枚在版別上都是雙點通,其中背東、背河錢最難找,目前,有人集得的背東、背河雙點通康熙錢都是“輕錢”。上述為收集康熙的難點之一。
難點之二是康熙錢除了上述22局外,還有背滿漢文“西”字錢、“鞏”字錢,都是十分罕見的。“西”字錢據說是吳三桂鑄的,也有人認為是后鑄的。筆者有幸得一枚背西字錢,該錢生坑上品,外徑26.5、穿5.3、厚0.9毫米,重3.7克。
難點之三是各局所鑄的七分重康熙通寶錢,這種錢俗稱“小輕錢”,才是康熙錢中的真正輕錢。它比重一錢的康熙錢(一般認為“輕錢”)還“輕”,重量在3克以下。這種錢,某些局鑄量極少。《中國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