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小小銅錢蘊藏沉重的“狀元文化” |
發布日期:08-11-28 08:42:53 作者: 新聞來源: 新聞點擊: |
小時候我家的紅木柜子抽屜里放著一大堆古錢,爺爺管它叫“花錢”。多年后我在整理雜物時發現,其中有四枚“狀元及第”大錢屬一個系列,彌足珍貴,黃銅質、直徑分別為5.3cm、穿孔0.9cm,文字雋秀,包漿古老,據考為蘇爐官版所鑄,由此激發了我對中國古錢的收藏興趣。 “狀元及第”花錢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所遺留的產物。 “科舉制”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后隋文帝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制度的發展,為了擴大統治階層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于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明朝“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族人享有種種特權,“進士”第一就是“狀元”,考中狀元者稱“狀元及第”,由皇帝親自授牌給予獎勵,并封官拜爵,為皇室效勞。我國共出現592位狀元,“科舉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深遠,在歷史長河中留有不少痕跡,例如孫中山先生所創立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規定五權分立,當中設有“考試院”,便源于“科舉制”,現在高考各省各自命題,分省錄取,將考卷上寫有考生身份信息的卷頭裝訂起來,從而杜絕判卷人員和考生串通作弊,稱高考高分者為“狀元”等,均帶著科舉制的影子,“狀元及第”花錢存世稀少,對我們研究古代“狀元文化”,及當今高考制度的演變提供了最有效的實物史料。 (張殿) |
上一篇:內蒙古包頭市發現清代民間鈔版 |
下一篇: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