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錢幣的鑄行 |
發布日期:08-12-22 08:47: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銀等,其中銀錢較多,金質開元傳世較少。但是在1970年10月西安何家村的唐代窯藏,一次曾出土過開元通寶30枚,銀質的出土了421枚。這次出土的金質開元,形制和錢文字體都與初唐的開元通寶銅錢非常相似,只是錢徑略小,直徑為2.4厘米。唐代所鑄的 開元通寶金銀錢,并不是作為流通貨幣的而是主要用做宮廷賞賜或玩賞的。如唐《開元天寶遣事》說,“內廷嬪妃每至春時,各于禁中結伴三人至五人,擲金錢為戲”。此外,唐玄宗觀看楊貴妃給安祿山 “洗三”時,也就是安祿山生日的第三天,楊貴妃用錦緞象包裹新生兒一樣把安祿山包裹起來,用轎子抬著,眾人感到新奇,大聲喧鬧。玄宗看著高興,就賜給楊貴妃洗兒錢。唐朝的金銀錢主要用于賞賜、饋贈,此外也用作祭禮等,他起著支付的作用,但不用于流通。
乾封泉寶 唐高宗武德初年時,所鑄的開元通寶錢數量不多,舊錢與古錢在此時已漸退出流通,市場中錢幣不足,直到唐太宗貞觀初年時,交易時仍有用布帛的。朝廷怕出現那種隋朝時的通貨膨脹,市場上雖然需要錢幣,但卻小心謹慎,不肯增加發行,反而還鼓勵以物易物,大力疏導通貨回流。當時是一斗米只需三五文錢,老百姓零用時大感不便,雖用布帛,卻太不靈活。同時中國同海外各國的交流也日漸增加,錢幣大量外流,這一切都使國內交易感到乏力。由于這些原因,民間私鑄行為漸漸又起。私鑄錢雖然比較小,但有的質料鑄工都還可以,所以有的地方把它當官錢使用了,以兩三枚抵官錢一枚。私鑄錢能夠與官錢并使不沖突,這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唐高宗時,政府看到通貨緊縮的利益卻為私鑄者所得,大感不滿,命令取締私鑄,并以五比一的比率用官錢換私錢。但缺少人問津,甚至有把私錢收藏也不兌換的。于是在乾封元年(公元666年)推出“乾封泉寶”,以一枚當開元通寶十枚行使,目的似在于增加發行,刺激物價,使私錢失去存在的依托。乾封泉寶直徑2.5厘米,隸書,旋讀,光背,銅料精純,鑄工良好。在中國錢幣史上,錢文用泉寶的也極少見。但此大錢推出后效果并不好,老百姓對大錢并無興趣,更為害怕通貨膨脹,因而紛紛收藏開元錢,致使私錢大漲,到最后也不見了,只剩大錢。朝廷見此情景只得下令停鑄,以流通的乾封大錢以一比一開元錢行使之。唐玄宗初期,朝廷吸取經驗,再次整頓私錢,先鼓勵生產,扶植商業發展,鑄造開元錢時,只有新錢質量達到標準才準流通,以增加官錢信用,且增加鑄量,擠兌私錢。這次所鑄的新開元錢,元字也有挑筆的區別,背文增加了星、日紋等。 唐玄宗后期發生的“安史之亂”是唐朝歷史的轉折點。安祿山和史思明這兩個叛將也發行過錢幣——“得壹元寶”和“順天元寶”。這場大亂起于天寶十四年,至肅宗廣德元年始告平定,前后九年。雖然導演這場變故的安祿山和史思明早已灰飛煙滅,但是他們鑄行的德壹元寶與順天元寶卻時有所見,這一對短命錢也是那一段歷史的見證,它仿佛向人們訴說著那段悲愴的往事。 唐朝玄宗開元天寶年間,政治腐敗,藩鎮繼起,安祿山率先反叛,其部將史思明很快占據了河北十三郡。唐明皇從笙歌艷舞中驚醒,喪魂失魄,倉惶出逃,急急如喪家之犬。公元789年,叛將史思明占領魏州稱“燕王”(另一頭目安祿山被其子殺死),鑄“得壹元寶”,第二年又據洛陽,稱燕國,自稱“大燕皇帝”,建元“順天”,遂罷“得壹元寶”而鑄行“順天元寶”。得壹元寶在很短的時間內鑄而又廢,這可能與晉武帝司馬炎的問卜的故事有關。晉武帝登基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