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錢幣的鑄行 |
發布日期:08-12-22 08:47:31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 |
開元通寶 隋朝末年,人們再也無法忍受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了,各地人民紛紛起義,把斗爭的矛頭直指統治者。這時候隋朝的大官僚唐國公李淵,借助農民起義的力量奪取了全國政權。這個政權就是后來的唐朝,李淵也就是后世稱之為的唐高祖。 李淵初入長安時,民間使用的是隋代的輕錢,積八九萬枚才滿米斛,乃于武德四年,一改歷代以“ 銖 ”“兩”為錢名的貨幣制度,鑄行成為“通寶”的錢幣,取名為“開元通寶”,也有讀作“開通元寶”的,但按照開創富熙安定完美生活和開辟新紀元的意思來讀“開元通寶”較合適。“通寶”也就是通行的貨幣。開元通寶的錢文由當時著名的書法大家歐陽詢所書,有八分及篆隸三體,這也是錢文有書人姓名在史書上的第一次紀錄。這說明唐初鑄開元通寶是一件大事。“開元通寶”四字筆力蒼勁,意態精密,端莊俊雅,凝重雄渾。 開元通寶錢直徑八分,重二銖,積十錢為一兩,千錢重六斤四兩。因為唐代一斤比西漢一斤重一倍多,故開元通寶比西漢五銖錢略重。開元通寶錢的創制與秦半兩、漢五銖錢一樣,是我國貨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至此,我國的金屬鑄幣正式脫離了以重量為錢幣名稱的體系,而稱之為“通寶”、“元寶”。而從這時開始,我國的衡法兩以下不再以銖為計算單位(唐以前是用銖,二十四銖為一兩,是二十四進位),而是改用兩、錢、分、厘的十進位法,其中一錢為3.73克,即指開元通寶一枚錢的重量,十錢開元通寶等于一兩。開元通寶還以其大小輕重適中、名稱形制合宜等,而對我國幣制的革新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是整個唐代的主要流通幣,而且成為唐代以后一千多年的銅錢楷模。明清兩朝均采用其形制,五代的南唐和閩當時也曾鑄造過開元通寶。 唐朝的開元通寶有金、銀、銅、鉛各種幣材和大中小各種版式不下百種。唐代鑄錢爐最多時的天寶年間有49處,當時規定銅錢的成份是銅83.32%,白蠟14.56%,黑鉛2.12%,每年使用銅料21200斤,白蠟31700斤,錫500斤。唐初時鑄的錢內外郭齊整,背面平坦光潔,書法及做工為時人所重視,不僅有使用價值,而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大詩人杜甫詩云“囊空恐羞澀,留得一錢看”,說的就是天元通寶。 唐代開元錢和其他唐代錢的背部,有的有一個突出的圓點,有的有一條或幾條彎曲的凸錢,有的甚至還有浮云的標記,這種圓點和凸錢,錢幣學叫做星月紋。錢背星紋分穿上星紋,穿下星紋,月紋上彎叫仰月,下彎叫俯月,穿旁側立稱側月。關于開元錢的月紋和浮云史書上沒有明確記載,以至于給人留下了無盡的遐想。有的說是唐高祖李淵時,下邊進呈開元錢蠟樣時,文德皇后不留意掐有一個指甲痕,人們認為是圣上的旨意,就依樣鼓鑄了。還有更荒謬地認為是明皇寵妃楊玉環的指甲痕,因為唐明皇用過開元年號,而楊貴妃又是深得寵信甚至代閱奏折,自然會過問鑄幣事,就斷定指甲痕為楊妃所為。其實這些都是無稽之談,因為錢上的 “指甲痕”有粗有細,應是不同鑄錢爐的標記,而浮云應是祥云的意思,代表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除此之外,開元通寶還有“元”字左挑右挑、雙挑之分。最初鑄的開元錢元字不挑,武德年間所鑄,元字左挑出現。右挑開元錢應是貞觀年間及其以后所鑄的;雙挑開元數量極少,應是高宗時的紀念幣性質,有大事件發生時所鑄。唐玄宗以后的元字仍有挑筆的情況,但因其銅質、重量、輪廓等均與以往不同,分辨比較困難。 前面講到的開元通寶錢幣幣材多種,除銅以外還有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