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帝國的“貨幣戰爭” |
發布日期:10-11-17 08:43:4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經濟觀察網 作者: |
給宗室子弟為王,授予他們治理王國的軍政全權。全國40余郡,中央直接控制的包括京師地區在內只有15個。劉邦的初衷是希望他們拱衛中央,同心同德,保衛劉家江山千秋萬代。但是,劉邦深知權力之爭的殘酷,對這些宗室子侄未來的動向充滿著不安,擔心自己死后發生內亂,劉邦對吳王劉濞的告誡反映了劉邦真實的心態。將六國豪強貴族置于帝輦之下,“與利田宅”,放松對他們經營工商業的限制,實際上也是對同姓王的防范,防止這些同姓王利用這些豪強大姓的財力和社會影響力對抗中央。婁敬說的“強本弱末”之“末”不完全是針對六國之后,而是包含了同姓王國在內的。 漢文帝以外藩入繼大統,執政的首要任務是穩定朝政、收攬人心。這除了重賞剪滅諸呂的功臣和優撫劉氏宗室以外,就是在深層次上消除秦朝留下的苛政,放手發展經濟,矯治以往弊政。眾所周知,打擊私營工商業是秦朝經濟政策的特點之一,壟斷鑄幣、嚴懲盜鑄是其重要手段,也是招致六國豪強宗室反對的重要原因。因此,劉邦才“令民鑄錢”,這既是恢復經濟的需要,也是收攬人心的舉措。呂后曾下令收回鑄幣權,在一定程度上恢復秦朝制度,限制了工商業主的牟利途徑,同時也影響了私營礦冶業的發展,必然引起工商業主的不滿。所以文帝即位以后,力行節儉,順從民望。 文帝之“除盜鑄錢令”,并非放棄國家對貨幣鑄造和流通的監管責任,所除者是國家對鑄造錢幣的壟斷,但錢幣的質量則有著嚴格的規定,禁止攙雜使假。也就是說,國家雖然允許私人鑄造,但必須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標準執行。因為鑄錢合法而非法者更多,等于“懸法以誘民”。這正說明文帝時對貨幣質量要求嚴格。當然,其效力僅局限于朝廷直屬郡縣,各王國的貨幣鑄造情況,中央是無法過問的。 賈誼曾上疏指出,簡單地像以往那樣禁止私人鑄錢既不能解決錢幣的盜鑄和攙雜使假問題,也不能解決貨幣紊亂問題,因為只要民間有銅,鑄造錢幣的基礎存在,就不可能杜絕盜鑄現象。因而賈誼建議把所有的銅都收歸國家,禁止私人采銅。首先,文帝治國在經濟上是農商并重,而采銅、冶鐵、煮鹽同為生財之道,國家壟斷采銅,其他礦冶業何以處之?怎能確定無法采銅的農民就一定回到土地上去而不是轉而采金挖銀,或者煉鐵煮鹽?其次,在當時的政治格局下,中央號令在諸侯王國最多是有限實行,無傷于王國實際利益者,諸侯王們或許執行,否則則自行其是。若中央禁止私人采銅,諸侯王國則放任私鑄,那些工商業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