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具演變而來,首可納柄,稱為空首布,流通以三晉地區為主。齊、燕、趙等國鑄造刀幣,是實用刀“削”轉化而來。圓錢起源于紡輪或璧環,在秦、魏流通。蟻鼻錢為銅貝的高級形態。以上貨幣均用銅鑄造。隨著社會財富的增長,以及金銀產量的增加,用金銀鑄造的貨幣產生并逐漸增多。這一時期,楚國還流通爰(音“圓”)金,上鈐方形印記,為中國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黃金鑄幣。戰國七雄各自鑄貨幣,甚至私人鑄幣。這些貨幣很復雜,不但形狀、大小、輕重不同,而且計算單位也不一致。
秦始皇:統一貨幣,二世而亡
公元221年,秦軍攻下齊都臨淄,嬴政政治上統一六國,但當時秦帝國版圖內六國遺留且仍在流通的貨幣,使秦始皇深感即使政治已統一,但仍不能掌控經濟上的統一。遂于公元前210年頒布了中國最早的貨幣法——“以秦幣同天下之幣”。《史記·平準書》謂:“及至秦,中一國之幣為二等:黃金以溢為名,為上幣;銅錢識曰半兩,重如其文,為下幣。而珠玉、龜貝、銀錫之屬為器飾寶藏,不為幣,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即幣分二等,黃金為上幣,以溢為單位(二十兩為溢);以銅錢為下幣,重為半兩,文(貨幣標明重量)、重(貨幣實際重量)一致;貨幣的鑄造和發行由國家壟斷。原來形、質各異的戰國貨幣至此退出流通領域。
秦始皇半兩錢,是在先秦圓錢基礎上后期演變而來的外圓內方形制,“半兩”二字為小篆書寫,秦統一六國后,下令將這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標準文字,即“書同文”的命令。因而“半兩”二字書寫得極其規范,相傳為李斯所書,錢文線條勻細,剛中帶柔,精熟奇絕,點畫皆有法度。
有學者認為,秦始皇之所以采用方孔圓錢,是他的皇權思想和一統天下的豪氣表現,古人有“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先秦諸子著述中經常提到:“天道為圓地道為方,法天象地”便可牢牢統治萬世江山。把這種思想用到錢制上,就是外圓以象天,內方以象地,天覆地載于一錢之中,象征君臨萬方,皇權至上,萬宇一統,皇帝乃天之驕子,替天行道,皇權就是天命。這樣把天命、皇權巧妙地融于一體,投影到錢幣形制上,外圓內方就成了天命皇權的符瑞。另外,從其實用和審美觀看,銅錢造成方孔圓形,主要是為了使用方便。因為圓形錢使用時易于攜帶,還可以減少周圍磨損。另一方面圓形錢剛鑄造時,輪廓不整齊。為了使周邊整齊,必須修挫,如果逐個修挫很費工,于是工匠們就想出在錢的當中開個孔,將若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