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錢幣的鑄行 |
發布日期:08-12-14 08:35:35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網 作者:沙朝振 |
弊端嚴重,朝廷財政幾近崩潰。各地錢局大肆濫鑄,所鑄之錢、文字、大小、輕重不一,相差很大,背文更為繁雜多樣,比天啟猶有過之。因此崇禎錢為我國古錢中最為復雜的一種。(詳見崇禎錢幣)
2、明末農民起義軍錢幣 明朝末年的兩位主要起義軍領導人都鑄造過自己的錢幣。
(永昌通寶) 永昌通寶是明末著名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所建政權鑄造的錢幣。李自成是陜西米脂人,自幼給地主家放羊,當過銀川驛卒。后投身起義軍,李自成帶領廣大起義群眾,同明朝封建統治集團作殘酷斗爭,先后攻占了陜西、河南等廣大地區,后兵分兩路,攻打明王朝的心臟——北京。一路由李自成親自率領,下平陽,破汾州,驅太原,奔大同,沿著陽和,宣府直抵居庸關;另一路人馬出井徑,占大名,取真定,夾攻京師。從“正月初八日西安府起兵,至破京城才七十日,所過七十余州縣,無不開門迎降。偌大京城,一旦便破(《甲申紀事》趙士錦)。三月,李自成率大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于煤山自盡。 明朝末年,統治者橫征暴斂,人民負擔極重。大順軍在進攻北京時,就發出文告,揭露明朝腐朽的弊端,起義之初也提出過“均田免糧”“割富濟貧“等口號,從而贏得了人民的擁護和支持。在李自成進入北京之初,民間就傳說著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閻王,閻王來時不納糧”,足見人民對這支起義軍的厚望。但是起義軍進入北京以后,卻逐漸失去了農民軍本色,逐漸失去了廣大人民的支持。他們的領導者沒有完整的政治綱領和軍事部署,只滿足于“均田免糧“的口號,并且提出“追臟助餉”,到最后為了追索錢財,造成了軍紀的敗壞。競相掠奪錢財,起義軍戰斗力大為削弱。這時北方的滿清軍隊和明朝殘余勢力對起義軍形成了夾擊之勢,起義軍形勢急轉直下,而此時農民領袖們卻在思想上驕傲輕敵,生活上享樂成風,導致了最后軍心渙散,失去了戰斗力。四月,明朝叛將山海關總兵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與大順軍決戰,李自成失敗,退出北京。后輾轉戰斗至湖北九宮山時,不幸被殺(歷史上的一種說法)。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在中國農民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李自成的“永昌通寶”正是農民起義的歷史見證。所見“永昌通寶”銅錢分小平、折五兩種,均為楷書,背無文。但版別較復雜,僅小平就達20多種,區別集中在“永”字的寫法上。“永”字常由“二水”字樣組成,稱“二水永”。也有“永”字第一筆為一點,第二筆為“一”字等,“永昌通寶”錢應是李自成為平抑當時騰高的物價而鑄的。 “大順通寶”和“西王賞功”則是明末另一位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政權的鑄錢,張獻忠是陜西延安人,出身苦寒,幼年隨父販棗,遭人欺凌,后在米脂參加農民起義,與高迎樣、李自成同為陜西府起義領袖王自用的部將,號稱“八大王”。起義軍轉戰山西、河南等地,聲勢浩大。以后起義軍分成兩支,李自成則追隨高迎樣走向西北,而張獻忠則向東南發展,轉戰在江淮流域。后來在強大的明軍進攻時,張獻忠曾一度假意投降,迷惑明軍,以待時機。他命令軍隊不服從明軍調遣,加緊屯集糧草,打造武器,后于湖北谷城再舉義旗,與明軍戰斗。以后張獻忠轉戰湖北,攻下武昌,稱大西王。后又南下攻占長沙,控制湖南全省,湖北南部等地區。隨后攻入四川,在成都建占大西政權,取年號大順。張獻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與南進的清軍展開惡戰。大順三年(公元1646年)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與清軍戰斗時中箭犧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