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元街上的東北造幣史 |
發布日期:09-10-23 08:33:19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遼沈晚報 作者: |
寧造幣廠”。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侵華日軍占領造幣廠,將其更名,仍利用原設備,制造白銅貨幣,面值有一角、五分。 1945年,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該廠由國民黨政府稅務局接收。 1948年11月,再次更名為“東北銀行工業處總廠”,集中印制東北銀行地方流通券、銀元、有價證券等。其間多次更名,直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廠名被改為“沈陽造幣廠”。 “銀元”二字是一種銘記 在百余年的歷史中,沈陽造幣廠作為老民族工業企業,始終在不斷地更新、創新,并創建了無數個“第一”。比如據資料記載,1899年,該廠鑄造了第一枚制錢“光緒通寶”。 1903年鑄造了第一枚“奉天中花十文銅圓”;1945年9月首次印制了面額10元的東北銀行券…… 1990年,發行了第一枚雙金屬幣; 1992年,發行了第一枚1公斤銀幣。 細數這些路途之中所留下的腳印,輝煌的沒落的都已顯得無足輕重,因為人們更愿意看到的是造幣廠如今仍舊威嚴地矗立在那一方土地之上,并且仍舊勻速地運轉著,那鳴響了百年的機械聲始終未從沈陽人的生活中消失。 因為造幣廠的聲名遠播,所以銀元街并不難覓。大東區南部,尚算作繁華的街路之中,斑駁的紅墻下立著“銀元街”的路牌,如此,這“銀元街”三字的由來便一目了然。“銀元”二字頗有些復古的味道,當然現如今的錢幣都已與銀元漸行漸遠,可對其中錢幣的含義仍廣為人知。選定這樣的一個名字,想必是在告訴人們此地需要追溯過往的同時也蘊含著些許通俗的意味吧。 記者曾在搜集資料中聽聞,造幣廠隨著逐日的規范,其工人在出入廠門之際,都必然經過嚴格的搜身檢查,以防私藏錢幣帶出廠外。 即便不入廠門,在此拍照也需出示相關證件并登記,因此,關于造幣廠大門的照片便成了一種偏得。 斑駁的紅墻一路延伸下去,似乎造幣廠的百年歷史已被全部鐫刻其中,盡管幾經修葺,其百年前的模樣已經煙消云散,卻又何以久久地眷戀于此?或許,這更多是源自一種情懷,尤其是在了解了它的百年滄桑過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