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晚清最主要的流通輔幣。
與其他貨幣一樣,銅元誕生后,銅元造假活動也隨之出現,各種私鑄、偽造的假銅元不斷涌現。當時參與造假的不法之徒,既有官方造幣廠人員,當時官方造幣廠多在規定生產計劃之外私自延長生產時間、擴大生產規模,多造銅元以牟取暴利,號為“局私”;也有民間的奸邪之輩,更有外國不法之徒。最早參與銅元造假的是日本浪人和韓國奸商,其造假手法也最高明。當銅元一出現后,他們就開始對這種新式貨幣進行研究分析,很快他們就發現了中國銅元鑄造的弱點,找到了“可乘之機”。原來,當時中國各省的銅元局為盡快趕鑄銅元、牟取更多的利潤,往往直接從日本進口已加工好的銅坯,印花后即成可流通的銅元。此法看似便利,但也給日本浪人和韓國奸商偽造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他們制成了手搖私鑄機器,雕刻了中國銅元印模,就著日本生產的銅坯直接壓印,一枚枚仿造的“光緒元寶”銅元就這樣出籠了。后來,他們又嫌購買日本銅坯成本太高,轉而低價收購朝鮮鑄造的五分銅元作為銅坯造假。朝鮮鑄造使用銅元始于1892年,比中國早8年,有“大朝鮮開國XXX年”、“光武X年”兩種(圖二、三),朝鮮五分銅元大小、重量與中國“光緒元寶”當十銅元相當,但其與銀元的比價較低,一元銀元可換朝鮮五分銅元200多枚,印成中國當十銅元后每百枚即可換一元銀元,獲利更加豐厚。日本浪人和韓國奸商勾結,將低價收購來的朝鮮五分銅元面文稍加打磨,直接沖壓印上“光緒元寶”當十銅元的圖案文字,投入中國沿海市場流通行使,這就是晚清私鑄銅元中著名的“韓改版”銅元。
圖二:朝鮮光武六年五分(正)
圖三:朝鮮光武六年五分(背)
采用朝鮮銅元改鑄“光緒元寶”當十銅元時,由于采用手搖機械壓印,沖壓力度不夠,因此往往產生疊壓現象,原有朝鮮銅元上的文字花紋不能被完全覆蓋,總有少部分殘存于改鑄而成的“光緒元寶”之上,于是就出現了“光緒元寶”與“大朝鮮開國XXX年”、“光武X年”字樣并存、中國的蟠龍圖案和朝鮮的嘉禾紋飾交錯疊壓的奇怪現象。“韓改版”銅元成為晚清時期最大宗的銅元假幣,夾雜在正版“光緒元寶”銅元中投入流通使用。時至今日,中國沿海地區從遼東半島往南,經山東、江浙直至福建、兩廣等地出土或窖藏的銅元中都有發現,可見當年偽造數量確實不少。其中以偽造浙江、山東、江蘇等省“光緒元寶”的“韓改版”銅元存世數量最多,偽造其余省份的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