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五銖”錢年代辨識 |
發布日期:08-10-20 17:52:25 作者:陳曉友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 新聞點擊: |
“五銖”錢始鑄于漢武帝元狩五年,止于唐高祖武德四年,“五銖”錢在中國前后流通了739年,數量浩瀚,品種繁多,除面鑄年號、背鑄地名的五銖錢外,錢幣界一直對兩漢——三國曹魏——晉五銖——南北朝五銖斷代頗有分岐,筆者根據近20年集藏實踐淺談陋見,僅作一家之言。
西漢五銖延續元狩五銖(含平背五銖、郡國五銖和赤仄五銖)——上林三官五銖——宣帝五銖而來。東漢五銖又延續了更始五銖——光武銅鐵五銖(仿西漢制式)——靈帝四出五銖——董卓小五銖幣制。
元狩五銖最初形制是同漢文帝半兩錢接軌的平背五銖,鑄造不精,面背無內外廓,這就是五銖錢的雛形。至于郡國五銖有人以為就是平背五銖,本人以為應是漢武帝最初允許各宗親諸侯國的自鑄幣,開始形成外廓,窄輪穿,銅色昏暗之類幣。漢武帝元鼎二年為改變幣粗劣輕薄、商民拒用狀況,下令幣制改革,鑄出以赤銅為廓邊、無毛刺、規范工整的錢體,此錢特征是“銖”側厚、“五”側薄,呈傾斜式,史稱“赤仄五銖”,又叫“子紺錢”。由于詔令以一當五收回郡國五銖,商戶不樂意,且操作不便,元鼎四年武帝只好又下令收回。所以至今“赤仄五銖”難尋。
為根本解決幣制,漢武帝再鑄錢幣,規定官爐鑄造,史稱“上林三官五銖”。此為漢幣標準模式。該幣特點是“五”字中間兩行直,“銖”字金旁頂似等腰三角形,“銖”字朱旁方折。此幣投入市場商民稱便。此幣經歷代漢帝相繼鼓鑄,流傳甚廣,今所見漢五銖十有九為該式。
西漢中期宣帝時將該幣外廓稍加寬,“五”字比上林三官五銖交叉更彎曲,“銖”字頭呈三角形。錢文筆劃細致,地張平整,錢面穿上一橫、穿下一星點或一月作記號,錢幣界稱為“宣帝五銖”。
東漢之始,淮陽王劉玄鑄更始五銖,漢光武六年公孫述鑄“鐵五銖”,光武十六年鑄“銅五銖”,樣式仿西漢“上林三官五銖”和“宣帝五銖”。東漢五銖較西漢五銖輕薄,筆劃平弱,“銖”字朱旁上橫圓折。東漢五銖最好區別的是,晚期漢靈帝中平二年鑄背四斜文到廓幣,史稱“四出五銖”,面穿四角有決文的稱“四決五銖”。
魏、蜀、晉五銖與漢五銖稍有區別,曹魏五銖沿用漢制,“五”字肥大基本仿“宣帝五銖”式。蜀五銖二種面文,直百五銖和背鍵稱為“鍵為五銖”。西晉承魏傳統仿魏,比較著名的是沈充鑄“沈郎五銖”。
|
上一篇:關于磬幣的思考 |
下一篇:古錢幣書法軼聞 (轉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