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元的收藏價值在哪里 |
發布日期:12-01-16 15:28:54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百科網 作者: |
清代銅元 民國時期的銅元 清代銅元 銅元是中國清末民初以來所鑄各種新式銅幣的通稱。俗稱銅板。是我國近代貨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銅元誕生于清朝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銅元與歷代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系仿照香港銅輔幣鑄造而成的。它的誕生,標志著我國金屬貨幣鑄造工藝從傳統的手工翻砂鑄造進入了先進的機器化生產的新階段。 甲午中日戰爭以后,各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掀起了瘋狂的劃分“勢力范圍”和搶占“租借地”的瓜分浪潮。隨著帝國主義經濟侵略的全面深入,中國對外貿易一再入超,大量白銀外流加上沉重的戰爭賠款,清政府的財政恐慌日益嚴重。同時,由于帝國主義為掠奪目的對中國的投資,客觀上使中國的資本主義工商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于是,社會對貨幣的要求量日益增大。銅元,就在這一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應運而生。 所謂銅元與一般的方孔銅錢不同,中間無孔。中國銅元主要流行于清末民初,鑄造流通了50多年。銅元的品種大約有1000余種,由于離現在時間短,所以存世量極大,估計至少有百億枚以上。因此銅元在國內集藏品交易市場上價格長期低迷 低廉的價格對于那些初學的人來說容易參與,目前國內集藏銅元的人還不是很多,進行系統研究的人更少,銅元中的一些稀有版別鮮為人知,如果仔細甄別,龐大的數量中會發現不少珍稀品種。如果現在能以較低的價格買進,應該說是好的投資。另外由于價格低廉,一般普銅元的偽品也很少,大大減少了投資風險。 銅元的歷史不長,光緒二十三年(1897),江西道監察御史陳其璋奏請“仿造大小銅元,以補制錢之不足”。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首次仿造香港輔幣制成銅元。這種銅元每枚重2錢,成色含銅95、鉛4、錫1。正面為“光緒元寶”漢字和“廣寶”滿字,周圍有“每百個換一圓”字樣。背面中央刻一蟠龍紋,周圍有英文“廣東一仙”。這種銅元的的試樣品存世量極其罕見,現價格高達25000/枚。這種銅元的流通幣里除背面英文字母錯版為“TEN CASH”,價格為10元,普通“廣寶”銅元僅值0.5—1元/枚。 清代銅元起初以“光緒元寶”為文,各省鑄幣并無統一標準,成色樣式均存在相當差異。鑄造銅元的材質根據各種銅質合金成分的不同能分出好多種。比較多的是紅銅與黃銅,以紅銅為多。清代銅元有各種面值,最常見的是十文、五文、二十文、五十文、百文。“大清銅幣”中心粵、淮二十文、“開國紀念幣”小寫二十文、吉林中花十文等都是常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