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自鑄錢的奧妙 |
發布日期:09-08-26 08:17:4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中國商報·收藏拍賣導報 作者:趙清山 |
在200多年的遼代歷史中,共經歷了9代皇帝,其間鑄造了各種錢幣約40多種。據錢幣專家衛月望《契丹金融史臆稿》所收的契丹錢目錄,可分為年號錢、丹字錢、紀年錢、國號年號錢、仿前朝年號錢、巡貼錢、契丹文錢、萬歲三錢及花錢等類。 遼契丹文“天朝萬順”錢,不作流通幣使用,是皇室慶典之厭勝錢、賞賜品或紀念品。據文獻記載,此類銅錢在新中國成立前曾有出土,但原物均下落不明,僅有拓片問世。后經楊魯安、衛月望、賈敬顏和劉鳳翥等錢幣專家考證,初步判定為契丹文大字,并釋讀為“天朝萬順”或“天朝萬歲”,其制作和書法均稱上品。 這枚遼“天朝萬順”錢,契丹文大字,旋讀,為鎏金大錢(圖1)。其直徑61.5毫米至61.8毫米,厚35.5毫米至36.5毫米,重69.5克,緣寬廓挺,包漿熟舊,金底亮澤,綠銹紅斑鮮明(因古代黃金成色不足,故鎏金面上多有紅棕色繡斑)。錢文遒勁古樸,筆力堅挺,頗具魏碑遺韻。 遼“巡貼千寶”錢自18世紀80年代首次面世以來,已陸續發現巡貼錢約有9種、11個版別,材質有鉛、銅、銀、金四種類別。錢文有漢文和契丹文,即:丹貼巡寶(鉛、銅二種)、巡擲拾貼、百貼之寶、百貼大吉(順讀)、百貼巡寶(順讀)、千貼巡寶(順讀)、巡寶千貼(左旋讀大小字)、巡貼直萬(金質)、萬貼泉貨(契丹文)等。其中造型奇特的萬貼泉貨是惟一一枚契丹文巡貼錢,它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巡貼錢確系早期遼錢。 遼代巡貼錢整個名稱應是“契丹國皇帝貼補錢糧用巡幸頒賜之寶錢”,簡稱“巡貼錢”,它是為平衡遼早期各地區、各階層貧富懸殊現象及經濟發展失衡情況,而特制的補貼貧困地區軍民錢糧的一種賞賜錢或補貼憑證。 如遼“巡貼千寶”大錢,為一種遼帝巡守賞賜錢。“巡”指帝王巡守;“貼”,契丹語稱錢。此類錢制作及文字風格頗為統一,出土均在遼之故地,故系遼錢可信。“巡貼千寶”制同北宋當十錢,徑4.4厘米,光背無文,品相精美。因屬帝王賞賜物而非行用錢,迄今惟見一二孤品。 這枚遼“巡貼千寶”錢,為鎏金大錢(圖2)。其直徑45.5毫米,厚3.8毫米,重30.4克,通體傳世古黑褐色,包漿潤澤,雜有少許紅斑綠銹,緣廓和錢文鎏金層上多見紅棕色繡斑。錢文四個字旋讀,字體雄勁,楷隸兼筆,鑄造精工,緣廓堅挺,具五代美泉之風貌。 遼“福德長壽”花錢有多種制式,有雙魚形的、有與“千秋萬歲”和“皇帝萬歲”合背的、有背光素的、也有背月的。其中遼“福德長壽”背月的大錢,較為珍稀。另見有一種契丹文小字“福德長壽”小平錢,衛月望先生將其釋讀為“福壽永昌”。 這枚遼“福德長壽”背月大錢,為鎏金錢(圖3)。直徑41.8毫米,厚3毫米至3.5毫米,重25.1克,通體紅棕銹色,包漿滋潤,緣廓淺平,字體古樸凝重,尤其是“壽”字下面的“寸”部中的一“點”落在豎勾之外,充分顯示遼人書寫漢字的率真風格。 遼契丹文“神冊紀年”錢是具有紀念幣和賞賜錢的雙重意義。這枚遼契丹文“神冊紀年”大錢,為契丹小字,旋讀。參照“契丹小字大金皇弟都統經略郎君行記”石刻碑文和劉鳳翥等“契丹小字《皇太叔祖哀冊文》考釋”等文獻,將本錢文初步釋讀為“神冊初年”(圖4)。其直徑62.8毫米至63.4毫米,厚3.6毫米,重76.2克。 由于遼代經濟不發達,且行用錢多用宋錢,自鑄錢不多,再加上不斷的戰亂、朝代的更替和民族的消亡,故遼錢存世量少,特別是一些珍稀品種,更是鳳毛麟角,歷來為泉家所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