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錢幣終歸受限于國家發展水平,其對假幣的控制力度和如今的中國無法相提并論。這就使得古代劣錢橫行。
劣錢說白了,就是缺斤少兩,但是實實在在地能在市場(官方沒發現的情況下)流通的錢幣。雖然古代中國的各朝各代幾乎都有劣錢流通,但因為在六朝達到了高潮,所以錢譜上多有記載。孫吳、東晉,南朝的宋、齊、梁、陳,都以建業(南京)為首都,故合稱六朝。這300多年,可以說是一個劣錢泛濫的時代。
漢以前,鑄錢一向由統治者所壟斷。漢高祖劉邦即位之初,以秦錢重而難用,更令民間鑄錢,這就為民間私鑄貨幣創造了先例。私鑄的結果,必然使錢幣減重和成色降低,輕錢、小錢等粗劣錢幣乘機而入,引起流通中主流貨幣的不斷貶值。直到漢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才將鑄造權統一于上林三官,禁止郡國及民間私鑄。但到六朝時又私鑄成風,劣錢橫行,可以說正是歷代私鑄貨幣所結下的惡果。
先看孫吳。孫權控制三峽以東后,開始鑄行多種大錢,以一當五銖錢五百或一千的大泉剛一面市,民間因貪其巨值,很快私鑄減重錢通行,當時孫權即令停鑄并使官府作價回收,但收效甚微,不僅“大泉當千”等虛值錢在市場長時間流行,民間仿制盜鑄的“大泉二千”、“大泉五千”也屢見不鮮了。
到了東晉時期,貨幣流通領域無序狀況加劇,錢幣質量低下,諸如稚錢、女錢等小錢充斥市面。女錢指由于剪鑿致使輪廓不完備,但面文卻很完整的五銖錢,一般制作粗劣,文字草率;稚錢雖有輪廓,但形小、字狹,南朝宋、齊時,曾盛行過一種射稚戲,用的就是這種錢。
南朝各代,有名的劣錢有耒子錢、鵝眼錢、環錢等。這幾種錢在《南史》中均有記載:“前廢帝(即南朝宋帝劉子業)即位,鑄二銖,形式精細,官錢每出,人間即模效之,而大小薄厚皆不及也。無輪廓,不磨,如今之剪鑿者,謂之耒子錢!薄赌鲜贰ゎ伨䝼鳌酚衷疲骸熬昂驮晟驊c之啟通私鑄,由是錢貨亂敗,一千錢長不盈三寸,大小稱此,謂之鵝眼錢,劣于此者謂之環錢。貫之以縷,入水不沉,隨手即碎,市井不復料數,十萬錢不盈一掬。斗米一萬,商貨不行。”
按,鵝眼錢是對這種劣錢的形象稱呼,謂之形制如鵝眼般細小。環錢和對文錢都非正式貨幣,前者指被鑿去肉和穿孔,只留下一個細環的錢幣;后者則是錢被鑿去圓環后,穿孔兩邊各剩下一半錢文,五銖剩下“五”字的一半和一個“朱”字,這種殘損的字,能與外環對接,成為完璧,故稱“對文”。它們都是人為鑿成的殘損錢幣,有時也混入流通領域,與好錢一起使用。這反映出當時經濟的衰退及貨幣流通制度的混亂。
南朝各代差不多都鑄輕錢,主要目的是取利,鑄錢一般采用盡量少用銅、偷工減料的辦法,私鑄之錢,質量低,形體小,文字模糊,制作粗劣,名為五銖,實際重量甚至不足二銖。這其中,尤以蕭梁一朝鑄錢品種最多,當時,各地封建割據勢力群起,私鑄濫鑄貨幣風行,惡劣錢、惡錢、輕錢泛濫,女錢、稚錢、對文錢同在市場上流通。以這樣的幣值作為統治人民的基礎,必然導致不斷的經濟波動和國家分裂,如此看來,南朝豈能不亡乎!
來源:頭條號 / 小尊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