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難管超發貨幣沖動 匯率協調需另辟路徑 |
發布日期:10-11-13 09:05:20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經濟觀察報 作者: |
所以物價穩定,不會動不動相對價格風起云涌,物價總水平漲落無度,弄得投資者、生產者無所適從。這也是金本位制度最明顯的優勢。人們贊美金本位,要求回到金本位去,根據也在這個地方。
但是,并不是黃金具有不易增加的物理特性,才成為金本位貨幣制度的主角的。讓黃金當上貨幣的,是人類的選擇。要不是人類有意愿,至少愿意接受保值程度高的商品來充當交易媒介和儲存手段,黃金的物理特性又有什么用?是為了交易的方便和公道,人們千選萬選才從很多不同自然物質中選中了黃金的。這是說,選可靠的交易媒介是因,黃金被選中是果。倘若造物主從來沒有“造出”過黃金,會不會沒有其他東西跑出來滿足人類關于貨幣的要求?我想還是有的,貨幣史上充作貨幣的可以開出一張單子來,而貨幣史并沒有終結。 廢除金本位的也是人類。遠的不說,經典金本位那樣盡如人意,為什么堅持不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布雷頓森林體系費了那么大的力氣達成協議——據說是第一個靠協議運行的貨幣體系——為什么僅僅二十多年后就漏洞百出,最后以美國食言、金本位崩潰而告結束?黃金的物理特性沒有改變,金本位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我們有沒有一個統一的理論可以解釋貨幣制度變化的命運? 通過這次危機,我以為關鍵在于人類具有害怕疼痛的傾向。作為斯密認定的天生傾向交易的動物,人們需要交易媒介(貨幣),又擔心貨幣幣值不穩定損害交易的進行,這一種“怕痛”心理,引發了不斷尋找更可靠、更保值貨幣的持續努力。但是,在某些情況下,超發貨幣——讓貨幣貶值——也同樣成為減輕短期疼痛、避免經濟調整代價過大的一種手法。當企業破產、機構轉型、工人失業和政府從現存經濟結構收取的稅收和其他利益的難度陡然加大,超發票子能夠減少 “結構改革”的痛苦的時候,“準則至上、不通人情”的金本位就容易遭到唾棄。 這樣看,實際的貨幣制度取向,似乎服從“兩痛相權取其輕定理”。貨幣和物價不穩定的痛苦更大,貨幣制度就向金本位靠近;經濟調整的痛苦更大,則向易于放水的貨幣制度演變。當今世界的麻煩在于,雖然全球化把主要經濟體聯成一氣,但各國經濟的“痛點”尚有不小的距離。缺乏對不同的痛點加以權衡的大體一致的感受,全球重回金本位的難度極大。如果這個判斷對頭,貨幣匯率的協調恐怕還要另辟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