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國際清算銀行隱秘黃金交易 |
發布日期:10-08-19 09:16:13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期貨日報 作者:馮亮 |
時候,按照約定價格將抵押的黃金買回來。當然,貨幣現金不是免費的,獲得現金的一方需要向對方支付一定的利息作為機會成本的補償。一般來說,某些央行希望獲得一定的資金,但又不想出售手中的黃金儲備的時候,就會選擇黃金掉期。按照國際清算銀行的說辭“客戶跑過來跟我們說希望買一些黃金,但是也希望同時能在這些產品上附帶回購期權”。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黃金掉期這種工具近年來已經甚少為央行所使用,至少根據有據可查的記錄是如此。對于國際清算銀行來說,已經放棄這種工具很長時間了。 再回到國際清算銀行的這筆交易上來。起初,當人們發現這筆交易的存在后,第一反應就是某個央行與國際清算銀行進行了這筆交易。因為,380噸黃金可不是小數目,只有央行才會沒事存著這么多的實物黃金。那么究竟是哪個央行卷進了這筆交易呢?從最簡單的邏輯入手,卷進這筆交易的央行首先必定是有能力進行這筆交易的央行。為了找出真兇,我們需要先把嫌疑名單給列出來。 看完名單,我們可以把葡萄牙以下的這些國家先行排除。為了方便起見,我們假設只有一家央行參與此次黃金掉期交易。經過排除,還剩下14個嫌疑央行。我們從動機上繼續排查。如果有央行要從事這筆黃金掉期交易,最可能的動機就是缺錢。基于這一點,像德國、法國、中國、瑞士、日本、俄羅斯、荷蘭、印度,中國臺灣這些國家和地區,都屬于有錢的主可以排除。美國、IMF和歐洲央行雖然近況不佳,但這幾位比有錢人還厲害,他們能夠印錢,所以也能排除。那么嫌疑就只剩下兩個——意大利和葡萄牙。 意大利和葡萄牙卷進此次國際清算銀行黃金掉期交易的動機實在是太充足了。首先,他們都很缺錢,同屬歐洲債務危機中臭名昭著的“死豬五國”,最近都被債務問題搞得焦頭爛額。其次,歐元區成立后,其會員國就喪失了獨自印鈔的權利,那么這些國家的政客們除了用最不受歡迎的加稅外,大概只有三種方法來募集資金:出售國債;出售金融衍生物,比如以稅費、牌照費等為抵押的;出售黃金。而且,這筆交易發生在今年1月份,正好是歐洲債務危機的起點,連作案時間都吻合了。現在剩下來的問題就是二選一了,究竟是葡萄牙還是意大利參與了此次交易呢?最后,大家把目標鎖定在了葡萄牙,原因有三:第一,從兩國的債務情況來看,140億對于葡萄牙的意義更大一點;第二,葡萄牙有前科,葡萄牙央行在上個世紀80年代曾經把黃金借給Drexel Burnham銀行,最后該投資銀行以破產倒閉收場;第三,這筆黃金掉期交易的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