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與比特幣的狂歡 |
盡管現在五一黃金周的三天假期“成色”越來越不佳,關于用長周末來取代五一的討論也甚囂塵上,“中國大媽”卻為“黃金周”做了新注解。最近網上流傳著“中國大媽完勝華爾街”的消息,據說五一前后中國大媽們狂購金條和黃金飾品,10天內300噸黃金被一掃而空,甚至高盛都無可奈何,停止推薦做空黃金。一時間,網上輿論滿是“華爾街大鱷敵不過中國大媽”的言論。 其實,對于這些年經歷了“豆你玩”“蒜你狠”“辣翻天”“玉米瘋”等一輪又一輪搶購風潮的中國人來說,“中國大媽”的戰斗力絕不會受到懷疑,而中國人對于黃金的固有情結一直都存在,家里有些黃金存著,仿佛無論世間有多動蕩,心里也總能有一份安全感。就連張愛玲這個現代女文豪,在近年剛出土的兩部自傳性作品中,金子也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一是在《小團圓》中拿二兩黃金還給母親,算是恩斷義絕;二是在《異鄉記》開頭,千里尋夫前,也是靠賣掉部分金子當作路費。是的,像這樣的亂世佳人,也要金子傍身,才能過得有尊嚴和安全感。 如今國內的古董收藏市場早被億萬身家的富豪們攪得火熱異常,而以“中國大媽”為代表的部分普通民眾,終究還是想給自己積攢下一份安全感,何況股市、樓市皆低迷不振,既然黃金價格跌得厲害,多買些存著總不會錯。于是,五一前后,不僅國內金鋪消費人群大排長龍,在香港也掀起了不亞于搶購奶粉的熱潮,甚至還有香港人訴苦想給孩子結婚買龍鳳鐲子都買不到。 無獨有偶,就在中國大媽們奮戰搶購黃金之前,互聯網上也正掀起一股比特幣熱潮。據報道,比特幣是一種互聯網上產生的虛擬貨幣,可以通過交易平臺兌換成現實貨幣,比特幣的匯率在今年2月開始急劇飆升,從2月份的20美元急劇上升到了4月份的180美元,漲幅近十倍,比特幣的總市值也達到了20億美元左右。而比特幣當初的第一筆交易,只是1萬比特幣買來一份比薩。 這股風潮也迅速傳染到了國內,各種比特幣交易平臺也開始爆發式增長,有人淺嘗輒止賺到了幾萬塊錢,也有人投入了數十萬卻收獲不大。但囤積比特幣的人群卻越來越多,國外甚至有不少人變賣全部身家,一股腦投入到了比特幣里。比特幣的狂歡,比起中國大媽的搶購黃金,似乎也沒什么差別。 比特幣的火熱,也讓人聯想到了17世紀時候的荷蘭郁金香事件,當時一個郁金香球莖的價格甚至瘋漲到能買下一棟房子,而比特幣在瘋漲之后的一陣狂跌,有人正擔憂比特幣正在步上郁金香效應這種泡沫經濟的老路子:供不應求、價格飛漲、理性喪失、泡沫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