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金融大鱷》電影海報 資料圖片
通過趙本山的作品《賣拐》,大家知道一個詞叫忽悠。范偉硬是被“大忽悠”給忽悠傻了。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有。文藝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折射。在國際經濟領域,也有著這樣一批國際“大忽悠”,他們的名字你應該很熟悉: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在不少著名的投資事件中,都有他們的身影。黃金暴跌、原油暴漲暴跌……這是國際投行集體的操縱,還是政府行為的缺失?這是“陰謀論”的最佳腳本,還是對某些國家制度漏洞的糾錯?我們就此采訪專家給予揭秘。
忽悠招數一:
將欲取之 必先予之
2008年,高盛把目標鎖定在了石油。做空是唯一手段。但當時的油價并不是理想價位,必須先把油價忽悠上去。
承接這一任務的是被譽為“油價預言家”的高盛分析師阿爾瓊·穆爾蒂。他在《紐約時報》撰文,預測由于尼日利亞供應中斷、俄羅斯產量下降、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將失控性的增長,石油價格將急速飆升至200美元一桶。
在教父級人物的忽悠下,許多國家開始紛紛出手,油價在2008年7月見頂至每桶147美元。
在高點,高盛出手了!他們一改之前看高論調,把此前看高的200美元一桶,改為看空50美元一桶。石油從最高147美元/桶跌到32美元/桶,跌幅77%,全世界傻眼,高盛唱空和唱多油價,都是為了達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類似的手法也出現在黃金投資領域。2011年,在全球經濟前景充滿不確定性的環境下,黃金的避險性已被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所看好。摩根大通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及印度不斷擴大的中產階級對黃金的需求正在不斷增加,如果黃金供應無法滿足實物需求,金價有可能上攻至2000美元/盎司。
2013年4月12日,“陰謀論”的倡導者宋鴻兵稱之那天為黃金的“四·一二政變”。當天一開盤,就立刻涌出100噸的6月期貨拋盤。2小時后,第二波驚人的300噸拋盤在30分鐘內集中殺出,黃金市場開始雪崩。
“4月12日開盤集中拋售的400噸黃金絕不是市場正常的行為,集中拋售全球15%的黃金產量必然是協調一致的安排,這種規模前所未見。”宋鴻兵說。
忽悠招數二:
拿小國開刀 撬大國軟肋
哈佛大學經濟史教授尼樂·弗格森曾寫道:“每一次重大歷史事件的背后,總暗藏著金錢的秘密。”
作為投行來講,具備不具備操縱國家的實力?答案是肯定的。《越南危機》一書的重要觀點,就是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爆炸的時代,國際著名投行在經濟中扮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