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月6日,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超過1萬筆黃金期貨合約被瞬間交易,這使得現貨黃金價格急劇下跌,瞬間從每盎司1245.5美元跌至每盎司1212.6美元,隨后金價反彈至每盎司1234美元。此舉觸發了COMEX的熔斷機制,導致交易出現了10秒暫停。
類似的情況卻已屢見不鮮。2013年12月10日,約有3000筆2014年2月交割的黃金期貨合約在一秒內達成交易,金價被陡然拉高超過10美元,觸發市場熔斷機制。
2013年11月25日,COMEX并不活躍的12月交割的黃金期貨市場大筆砸出1500筆合約,總價約1.85億美元,當時并沒有明顯的受客戶委托跡象或明顯的交易配置跡象。1500筆大空單讓黃金價格瞬間暴跌10美元,市場暫停交易20秒。
去年全年,觸發COMEX熔斷機制的黃金期貨交易就有6次之多,金價被人為操縱的跡象越發明顯。
毫秒間的陰謀
市場對于金價走勢的反常表現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是交易員操作失誤而導致的“烏龍指”事件,然而從過高的事件頻率來看,這一說法令人難以信服;也有人認為是技術和程序化交易而導致的,即止損拋單、主動技術拋盤、算法交易觸發的自動賣單等投機者行為。
近日,芝加哥交易研究機構奈克斯(Nanex)公司指出,1月6日,COMEX市場出現瞬間巨額交易行為導致金價跳水的罪魁禍首并非“烏龍指”事件。
奈克斯根據交易數據調查表明,造成金價在十分之一秒內驟跌超過30美元的是338份合約。該機構將波動極大的交易時間段分為9組,每一組的具體交易數量都不相同,分別為211筆、186筆、120筆、193筆、97筆、193筆、137筆、137筆、112筆和109筆。
而每組的交易規模恰好都是338份合約。奈克斯認為,“烏龍指”交易不會具備這種特點,能如此完美執行操作的應該是高頻交易。
作為尋找違規高頻交易跡象的研究機構,奈克斯公司并非第一次拋出這樣的“陰謀論”。去年9月,美聯儲宣布維持量化寬松規模的時候,奈克斯便察覺了COMEX黃金期貨的巨量交易活動。
根據奈克斯計算,巨量交易行為領先紐約金價后續急漲約5至7毫秒的時間。在這幾毫秒的時間里,芝加哥有總價值約8億美元的黃金期貨合約進行交易,其中多數為金融及貴金屬期貨合約。
奈克斯指出,若華盛頓方面發出消息,紐約的交易商通常會較芝加哥業者擁有5毫秒的優勢,這是因為紐約更接近華盛頓,而信息傳遞也需要時間。這很不尋常,因為信息要從華盛頓傳送到芝加哥需7毫秒的時間,這意味著消息提前一步傳到了芝加哥。
定價漏洞還未填補
2013年11月,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