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古鎮藝術大銅章即將發行 |
發布日期:10-01-11 16:00:26 泉友社區 新聞來源: 作者: |
新文學作家以新的、西化的、現代的、中心的、精英的、都市的文化眼光去批判舊的、中式的、傳統的、邊緣的、民間的、鄉村的生存方式的時候(當時的著名作家魯迅、巴金、茅盾等大都如此),沈從文做出了幾近反方向的文化選擇。非都市而崇鄉村、抑現代而揚傳統,這種對于邊緣的、民間的文化立場的堅守使得沈從文成為解讀二十世紀知識分子在中國由傳統向現代轉型過程中的復雜心態的獨特文本。這種對傳統的堅持導致了新中國成立后沈從文寧愿退出文壇鉆入故紙堆,也不愿意獻媚于對傳統的一概反叛,雖然其后三十年我們在中國文學史上看不到他的哪怕一點蛛絲馬跡,但是歷史的公平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后但人們去除思想禁錮,發現除了一大堆主流意識形態崇尚的馬屁文學外,竟然只有沈從文這個“鄉下人”的給我們樹立的這個精神家園仍然傲然矗立。 不知道是鳳凰影響了沈從文,還是沈從文影響了鳳凰,他們在精神上存在著默契。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看到幾乎原來風貌的鳳凰古城,也應該歸功于對傳統文化的堅守,對世世代代從先人那里繼承下來的歷史文化建筑和文化習俗的尊重。熟悉湘西的人應該都知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沿著沱江而下,沅江邊上吊腳樓林立,像辰溪、沅陵基本上都還是當年沈從文在沅江流浪時的模樣。但是時過境遷,當旅游的人流蜂擁而至的時候,只有鳳凰仍能以其古老的風貌迎接著八方來客,而沅江邊上的一排排吊腳樓和一座座古城,早已隨著中國八十年代后現代化的風潮改建擴建成一棟棟鋼筋水泥磚房,變得土不土洋不洋,難以吸引世人的目光了。 所以以沈從文雕像配上最能代表鳳凰風貌的沱江及吊腳樓,從形式到精神內核都最能體現出鳳凰的人文內涵。沱江只是一條小江流,卻是鳳凰溝通外界的主要通道。江岸邊,筑起了一個小碼頭,緊挨著碼頭就是一排惹人注目的吊腳樓。其間一條用青石板鋪成的狹長而彎曲的老街,把河岸與城區連結起來,構成了鳳凰城一個繁華的商業區。吊腳樓的斑斑駁駁的木板墻和失去光澤的門扉,以及被挑擔子的小販踩踏得光溜溜的石板路,都告訴人們它們年代的久遠。那時侯,這江邊的吊腳樓是過往商人、船工和船客們的落腳之處,也是娼妓謀生的場所。每當夜幕降臨,月掛中天,吊腳樓的燈光便留住了沱江上過往的船只;槳聲燈影里的沱江邊自然也成了人們的好去處…… 對于沱江的取景其實有兩個很好的角度:一是取景于北門城樓河段,用稍斜一點的取景,可以包含北門城樓、一段古城墻、兩個跳巖(一是全石墩組成,一是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