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喜林
公元621年,唐高祖李淵實行幣制改革,廢除了持續約700年以重量為錢名的“銖兩錢制”,鑄行“開元通寶”錢,開創了以通寶、元寶為錢名的“寶錢制”時代。這是中國貨幣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開元通寶錢鑄行了約290年,不僅對構建“大唐盛世”,推動“絲綢之路”經濟和文化的繁榮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對中國貨幣文化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開元通寶”錢不僅歷史地位重要,而且鑄造工藝也很考究。它形制嚴謹,錢文端莊,鑄造精良,版別多樣。如此令泉家所愛的錢幣是怎么鑄造出來的?對此,泉界、學術界也一直在深入研究和探討。大唐鑄錢采用范鑄法、失蠟法,這早有定論。但對于是否采用了母錢翻砂鑄造法,則觀點不一。一種觀點認為,大唐鑄錢沒有采用翻砂法。中國檔案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歷代古錢圖解與價格指導》一書就曾這樣寫道:“隋唐之際,除了采用傳統的泥范工藝外,還將商周時代創造的失蠟法用于鑄錢。”并作出這樣的斷定:“我國的翻砂工藝技術,早在春秋中期就有了。用于鑄錢,則始于北宋。”另一種觀點認為,唐朝鑄錢不僅采用了范鑄工藝、失蠟工藝,而且也采用了翻砂鑄造工藝。《收藏界•錢幣》雜志2014年第6期刊載的《從畸形開元通寶看唐代鑄錢工藝》一文,作者用兩枚開元通寶小平錢的畸形現象論證了唐代采用翻砂鑄錢技術的觀點。
對于唐朝采用翻砂鑄錢的觀點,筆者是贊成的。下面依據實物,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筆者珍藏的兩枚“開元通寶”小平錢,即圖1錢、圖2錢,對于研究大唐翻砂鑄錢工藝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先看看這兩枚開元錢的共同點:一是錢文書法風格相同。兩品均為八分書中字容弱,“開”字門內為“升井”,“元”字第一筆稍長,“通”字走之部為“三撇”,“寶”字貝部內的兩橫稍短且居中。二是穿口、內郭、外緣狀態相同。兩品穿口大小一致,內郭均含圓,背郭、背緣均有明顯的移范。三是背紋飾相同。兩品背紋飾為左下角月。這三個共同點表明,兩品形制相同,版式相同,具體為中字容弱類背左下角細月版式,是唐早期偏晚一點的正規制錢,體現了由早期開元向中期開元過度的特點。這一版式,在《上海博物館藏錢幣*魏晉隋唐錢幣》和《中國錢幣大辭典*唐五代十國編》等權威性錢譜都有標注。
但是,兩品雖為同一形制、同一版式,卻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一是材質不同。圖1為傳世錢,白銅,銅質細膩,呈油脂光澤。經官方專職檢測部門檢測,含銅82.2%、錫12.5%。這樣一個銅錫元素配比,充分說明是品材質相當精良。這樣的材質,富延展性,銅液的流動性好,錢體的各個角落乃至細枝末節都能鑄到位。根據經驗,一般只有鑄母錢或初鑄樣錢,才用這樣優質的銅材。而圖2為東北生坑,材質就是普通的青銅,看上去給人感覺比較粗糙一點。二是錢體直徑、厚度、重量不同。圖1錢直徑25.45毫米,厚1.58毫米,重4.7克,分別比圖2錢直徑長0.51毫米,厚0.29毫米,重1克。三是精度不同。圖1錢字體稍大,比圖2錢更舒展大氣,更富神韻,據測量,圖1錢“寶”字“目”部寬4.32毫米,比圖2錢同位超出0.17毫米; 圖1錢外緣直邊,很容易直立在玻璃板上,而圖2錢非直邊,不能直立;圖1錢錢文細挺,字口深峻,立面齊整如刀切,轉角分明呈直線,而圖2錢錢文稍粗,字口淺,轉角不夠分明,且多處有黏連;圖1錢背月長6.76毫米,且紋飾口深清晰,而圖2錢的背月比圖1錢的背月短0.61毫米,且紋飾相對淺淡;圖1錢穿口平整干凈,有打磨痕跡,而圖2錢穿口沒打磨,有毛渣;圖1錢錢體光潔細膩,內郭、外輪精整,而圖2錢在這些細節方面相比遜色得很。這充分表明,鑄造圖1錢所用銅材更精良,所用的砂料更細,流程更嚴格,工藝更講究,做工更精細。
從兩品的不同點不難看出,這兩枚同版開元通寶錢品質不同,前者是初鑄樣錢,后者是后鑄的普通錢。這里所說的初鑄樣錢,是指從頭爐錢中挑選出來的樣品錢,亦稱頭爐樣錢。其作用有三:一是試范,查驗錢幣鑄造效果;二是錢監存檔,留樣備查;三是如果母錢不足,可做印范母錢之用。初鑄樣錢與普通錢的根本區別在于精度不同。細節決定精度,精度決定品質。精良的銅質、精湛的工藝、精美的品相是初鑄樣錢的明顯特征。圖1錢的銅質、精度、尺寸完全具備了初鑄樣錢的標準,若將它放在開元錢的大堆上比較,猶如鳳落雞群,非常精美。如用它作模印范制砂型,通過翻砂工藝完全可以鑄出圖2錢那樣的普通品,甚至比它還要精致一點,這是毫無疑義的。有泉友要問:兩品是不是范鑄或失蠟法鑄造?回答:不是。因為范鑄和失蠟法鑄造的同一版式的錢幣,正常情況下銅質、精度、規格基本一致,不會有明顯的差異。筆者查閱了《中國錢幣大辭典•唐五代十國編》所載的陜西、河南等地出土的44枚早期開元錢的拓片和標注,進而得知這些錢幣都比較精致,而且直徑大都在25毫米以上。這些開元錢應該是唐早期用范鑄法或失蠟法鑄造的。有的泉友可能還要問:兩品是不是大樣與小樣的關系?回答:不是。因為大樣、小樣是同一幣種、同一形制的兩種不同的版式。據高漢銘編著的《簡明古錢辭典》介紹,“同一年號、等級的錢因鑄造地點或爐次不同,出爐后較正常錢徑大1—2毫米者謂之‘大樣’”,“較正常錢徑小1—2毫米者,則為‘小樣錢’”。根據這一定制,圖1錢與圖2錢之間的差異顯然不是大樣與小樣之間的差異,而是翻砂鑄錢所形成的母錢與流通錢之間的正常差異,這種差異是由于鑄錢時銅液冷縮形成的。
綜上,筆者認為可以作出這樣的定論:同版開元通寶兩品的重要價值在于以正規制錢的實物形式證明了翻砂技術用于鑄錢,不是始于北宋,而是始于唐朝,將翻砂鑄錢的起始年代往前推進了200多年。總之,唐朝鑄幣不僅采用了范鑄法、失蠟法,還采用了母錢翻砂鑄造法,呈現了由范鑄法、失蠟法向翻砂法過度的多種鑄錢工藝并存的新局面。
圖注說明:
圖1 開元通寶白銅初鑄樣錢(正、背) 直徑25.45毫米
圖2 開元通寶普品(正、背) 直徑24.94毫米
來源:《中國錢幣界》11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http://www.ccbczpx.com/news/BZGG/15292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