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壽祺
貞祐寶券,券縱一尺五寸、橫一尺二分。作三層:第一層貞祐寶券四字,券首五貫二字俱橫寫,第二層五行,第三層十行。一云平涼府合同,一云京兆府合同,又云京兆平涼府官庫券。偽造者斬,賞寶券三百貫。貞祐年月日攢,司庫使判官尚書戶部句當俱押。考金史食貨志海陵遷都置交鈔與錢并用,宣宗貞祐二年五月權西安軍節度使為林達與言關陜軍多供億不足,所仰交鈔,則取于京師,徒成煩費,乞降板就近造使,是年七月改交鈔曰貞祐寶券。又百官志設交鈔庫于上京、西京、東平、大名、益都、蔚、咸平、真定、河間、平陽、太原、京兆、平涼、廣寧等府。瑞平、清通、順蘇等州,三年罷之。此券有不限年月許于京兆平涼府庫倒換語,知為甘肅平涼所刻板也。案金史食貨志言先是嘗行三合同交鈔,至泰和二年止行于民間,今傳世金大鈔銅板,關外有中都合同,南京合同,平涼府合同,三印,又太倉徐氏藏貞祐五貫銅板,關外有京兆府合同,平涼府合同二印,其印皆附于板上,而上虞羅氏藏一貫,背合同印,此南宋會子印也。宋史所云一貫文合同,蓋印于會子面者與金鈔板所附合同印同,此云背合同必印于會子肯,明洪武一貫寶鈔背有印造寶鈔局印及一貫印,當仍金元舊制,以此推之,則宋之會字紙背亦當有印,又金之地名合同印,皆與鈔板聯合者所以省重印之勞,此印單行為印于紙背者無疑矣,因宋史失記故詳著之。
明朝寶鈔,民國九年甘肅地大震,涼州寶塔頂墮裂,中有洪武寶鈔,現存蘭州民眾教育館。十八年莊浪縣白衣菴佛腹內發現洪武寶鈔,現存莊浪教育館。考明朝寶鈔之制,紙用棉,厚如錢,色青黎。外用墨闌周界,界內上端橫書大明通行寶鈔六字,其下復為龍文欄,界寬寸許,中一橫墨線界為兩方,上方橫書一貫二大字,字下畫錢索之形,兩旁篆書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八字,下方細書七行書云,戶部 準印造大明寶鈔與銅錢通行使用,偽造者斬,告捕者賞銀二百伍十兩,仍給犯人財產。洪武年月日,識以兩朱印,印文不可辨,背面下截為花文欄,界內橫書壹貫兩大字,字下亦為錢索形,上截空處亦識以朱印一貫、伍百文、四百文、三百文、二百文、一百文,凡六等,制并同,惟橫書字、錢索形,各如其數,蒿廬閑話紀之甚詳,蒿盧 云,嘗聞之,一木工云:錢正面墨欄之長即鈔尺也。墨欄之一橫一長,即民間市尺也。莊浪發現之洪武寶鈔紙色墨,馀與上同,惟上方一貫字,下畫錢索形狀者,十足補蒿廬閑話所未載。
接宋孝宗造湖廣會子,下江西湖南曹司根刷,舉人落紙及毀抹茶引付抄,造明鈔用太學生課本,做紙為之,其青黎色是紙墨雜合所致,初太祖造鈔不就,一夕夢神告當用秀才心肝為之,寐思之不得,高后曰:士子苦心文業,其文課即心肝也,太祖喜曰得之矣,因命取太學積課簿搗而為之,其色黑,見圣君初政記。
注:慕壽祺,字子介,號少堂,甘肅鎮原縣平泉鎮古城山人。1874年(清同治13年)出生于書香門第。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舉人。1904年受聘甘肅文高等學堂歷史主任教員兼經學分教。后加入“同盟會”,1912年11月任甘肅國民黨分部主席,甘肅臨時省議會副議長等職。1935年被甘肅學院聘為文史系教授。抗戰中積極參與抗日救亡運動。1947年病故與蘭州。
圖1 五貫貞祐寶券拓圖
圖2 洪武大明通行寶鈔一貫一枚 保存完好,八八成新 估價:RMB65,000—75,000
來源:《中國錢幣界》12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http://www.ccbczpx.com/news/BZGG/152920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