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藏有一枚寶浙局鑄造的角頭通正隆版乾隆通寶小平錢(見圖),系從網上覓得。該錢直徑24.7mm,重3.9克,老生坑,包漿老道,屬開門見山之物。此版別甚為罕見,據筆者從錢幣專業網站古泉園地網的不完全統計,能見到的不過寥寥數枚。
角頭通正隆版乾隆通寶小平錢
清代從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開鑄通寶錢,浙江在順治六年(公元1649年)設浙江省局。順治時浙江錢局共鑄錢8年?滴趿,浙江錢局恢復開鑄,康熙十三年又令停鑄。直至康熙三十五年,當時的浙江巡撫奉文開設浙江錢局于杭州府大倉前(今體育場路東寶善橋西堍)?滴跞四晖t,改為永濟倉?滴鯐r浙江錢局實際鑄錢為10年。至雍正八年(1730年),奉旨開鑄,局址改在原祖山寺基地(現鳳起路西端),名為寶浙局。寶浙局鑄造的制錢,種類較多。在光緒末年停鑄前,每有改元必鑄新錢,九代皇帝有九種年號錢。
寶浙局是清代開設較早、鑄期較長、鑄量較多的錢局之一。據《清朝文獻通考》和咸豐年間唐與崑纂輯的《制錢通考》記載,乾隆五年以后寶浙局的年鑄錢量為128613串(1串為一千文),道光二十幾年的年鑄錢量為129600串,略多于同期寶蘇局的鑄量,是寶福局鑄量的近三倍,可見寶浙局的鑄造量在地方局中相對還是比較大的。當然,還是遠遠小于云南、四川等省的鑄造量!吨棋X通考》在述及乾隆通寶背文清書寶浙錢時明確指出:“浙江寶浙局歲需銅四十六萬余斤,向采買洋銅二十五萬余斤,采辦云南金釵廠低銅二十余萬斤,又委員赴湖北漢口采買白鉛、點錫四十余萬斤,一同運回浙江省配搭供鑄。一年鑄錢十二萬余串!贝颂幍陌足U現在學名叫做鋅。由于用純銅鑄錢比較困難,清朝制錢所含成分除極少量的雜質,如銀、鐵、砂等外,在法令上,規定是參入白鉛制為黃銅。清朝順治、康熙、雍正的制錢常標榜為“不愛工、不惜銅”,所以私毀現象較為嚴重。到了乾隆五年(1740年),浙江布政使張若震奏言:“錢價之貴,實由私毀。欲清其敝,當絕其源。訪之舊時爐匠,咸云配合銅鉛,入加點錫,即成青錢。設有銷毀,但可改造樂器,難做小件,民間無利可圖!贝私ㄗh被清帝采納,《制錢通考》的記載也證實了這一點。
乾隆時期,是清朝國力鼎盛期,社會經濟繁榮,民間日常交易以制錢為主。雖然清廷規定用銀兩繳納賦稅,但實際上制錢也是重要的繳納手段,制錢流通日益廣泛,清朝統治者不斷增加制錢的鑄造。乾隆通寶寶浙局制錢,系清高宗弘歷乾隆年間(1736-1795年)鑄造,錢體正面鑄乾隆通寶四個漢字,背鑄滿文寶浙兩字,具體又因文字風格、直徑大小等可細分為上百種版別。筆者上述的正隆版乾隆浙局錢,隆字右邊下部的“一生”寫作“正”字,因特征明顯,深受清錢收藏愛好者喜歡。正隆版根據錢幣正面“通”字的寫法不同分為角頭通版和工頭通版,其中后者相對多見。而角頭通正隆版由于存世量極少而難得一見,市場價格也日趨昂貴。
作者:陳國強
來源:《中國錢幣界》22期
欲了解《中國錢幣界》雜志訂閱詳情,請點擊:
http://www.ccbczpx.com/News/qbdjbd/15152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