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由于流通紀念幣的天量發行,許多幣商和錢幣收藏愛好者為此哀怨連天,苦大仇深。一是量大之后,幾乎沒有投資價值;二是量大了,事實又無法真正等額流通。對于目前流通紀念幣的尷尬局面,大部分人希望流通紀念幣能夠真正流通起來,但事實并不樂觀。流通紀念幣無法實現真正流通,到底問題出在哪里了呢?
相關新聞
網友評論
許多網友認為流通幣紀念幣無法真正流通是因為央行沒有做好宣傳工作。但是這是根本原因嗎?并不見得。
原因一:防偽技術參差不齊,部分流通并不可行
大家知道最近幾年發行的紀念幣都是防偽標志做的不錯,回存銀行也沒有多大問題,真的推向社會也沒啥問題,容易鑒別,但是早期的紀念幣呢?
總計發行了上百個品種的紀念幣,早期的防偽技術可沒有這么好,總不可能叫銀行的員工都去學習一遍吧。
有人會說早期的紀念幣價格都比面值高不少,沒有人傻到去流通和存銀行,但是大家不會去存不代表銀行不能不認識真假,一旦宣布流通,不可能中間挑選品種進行流通,大家都屬同門師兄,你能我卻不能?
所以號稱流通紀念幣,實際上離流通是很遙遠的事,幾乎沒有實現的可能。
原因二:流通紀念幣的材質本身并不適合流通
最近,有藏友分享了個事情,同樣的兩枚新幣,孫中山紀念幣和普通1元硬幣,口袋里放了幾天,結果過幾天想起來一看……
孫中山幣已經面目全非,1元硬幣卻還是亮晶晶的。大家還記得孫中山紀念幣發行時,很多藏友都在吐槽孫中山幣傷痕累累,甚至還有藏友說不小心把孫中山幣掉到地上,結果發現磕進去一塊。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孫中山幣是黃銅合金,材質偏軟,怕磕碰,一磕碰的話容易對品相形成大的損傷。這說明黃銅合金紀念幣至少從材質上說是不適合流通的。
孫中山紀念幣既然不適合流通,那抗戰紀念幣和雞年生肖紀念幣要是流通怎么樣呢?
一、抗戰紀念幣
抗戰紀念幣是鎳包鋼紀念幣,有種說法是抗戰紀念幣采用的本就是普通硬幣的生產工藝。很多愛好者拿到手的抗戰紀念幣上劃痕密布,磨損很嚴重,明顯是流通普制幣的工藝。
但就是這種材質卻比較耐用,而且由于面值小,生活中確實有很多抗戰紀念幣在流通。
二、雞年生肖紀念幣
大家知道,雞年紀念幣的材質是雙色銅合金。這種材質的紀念幣防偽效果較好,當然成本也要比抗戰紀念幣高很多。
例如歐元的有些面額硬幣就是雙色銅合金(銅鎳合金)。這也說明這種材質硬幣是適合于流通的,央行發行雞年紀念幣也有為未來發行雙色銅合金流通硬幣做實驗的作用。
央行目前的流通紀念幣發行量越來越大,可以預見,未來有些紀念幣會進入流通領域,那是否從設計階段就應該全面考慮呢,否則就不能真正“流通”起來。
原因三:流通紀念幣的禮品初衷難以改變
雖然流通紀念幣被央行冠以”流通“的定語,但從發行早期就大量針對禮品需求,從國禮、央行禮品、銀行禮品到普通民眾的禮品需求不一而足。比如,專門針對參賽運動員的世乒賽禮品包裝,針對香港慈善人士的希望工程禮品,世人難得一見的建行精制幣禮品等等。顯然,流通紀念幣的禮品屬性成為其片里流通功能的重要推手。而其后,央行逐步擴大發行量直至天量發行,目的之一亦是在于希望通過天量的發行,把流通幣從收藏禮品領域”擠“到流通環節。目前看來,這個目的顯然已落空。
國人對于流通紀念幣已經養成收藏投資的慣性思維,要真正進入流通時代,恐怕需要更多時間積累來改變。
所以,央媽你還是不要再天量發行紀念幣了,小編的錢包在哭泣啊!
部分觀點整理自:合肥網、紀念幣愛好者、小林說錢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