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歷史人物金銀幣之畢昇 |
勞動創造智慧源,活字印刷利無邊。
文化傳播加速器,早于歐洲四百年。
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始于隋唐時期的雕版印刷,北宋時平民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使印刷術發生了質的飛躍,為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開辟了更廣闊的道路,也為推動世界文明的進步做出了重大貢獻,直到四百年后,歐洲人才發明了鉛字活字印刷。在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幣中,著名的科學家(發明家)有蔡倫、張衡、祖沖之、畢昇、郭守敬、宋應星六人,唯畢昇是平民,無官無職。也許是因為平民的緣故,所以關于畢昇發明活字印刷的記載僅僅限于沈括的《夢溪筆談》:“慶歷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雖然畢昇沒有得到北宋當政者的重視,但后人不會忘記他的功勞,至今仍用各種方式紀念他、頌揚他,中國杰出人物金銀幣(第5組)之一的畢昇銀質紀念幣,就塑造了畢昇研究膠泥活字的形象,背景襯以印制好的文字材料和印刷工人忙碌的場景。
![]() 中國杰出歷史人物金銀紀念幣(第5組)畢昇銀幣背面圖案 幣面上的畢昇造型,與歷史課本中的插圖、文獻中的圖錄、現實中的銅像雕塑等大同小異,為人們所熟悉和認可。畢昇衣著樸素,右手握著印版,左右捏著膠泥活字,在仔細的端詳、研究,他身后上方是用活字印刷出來的文字材料。文字筆畫雖然細小如絲,但卻輪廓清晰、線條流暢、雜而有序。錢幣在雕刻模具、鑄造成形的過程中,容不得半點馬虎和偏差,設計者和鑄造者把一枚枚的錢幣完全當成了藝術品去精心細致的打造。該銀幣彰顯了中國造幣工藝的精湛,也提供了錢幣辨偽的重要方法:凡模糊不清、線條生硬、雜亂無章的定是假幣無疑。
畢昇身后下方,四個印刷工人正在各司其職,忙碌工作。爐火升起的幾縷煙氣經由線條刻畫出來,巧妙的將活字印刷的幾個流程串聯起來,烘托了熱火朝天的工作景象。右邊兩個人圍著火爐,一個正用鐵筷夾住膠泥活字在火上燒,使其變硬成形;另一個兩手持排好字的鐵板在火上烤,使藥劑熔化,準備壓平。左邊的兩個人正在用“轉盤排字法”排版,一個在“唱字”,另一個轉動兩盤,熟練地揀字、排字。“轉盤排字法”是元代著名農學家與機械學家王楨創造的,使用起來既省時又省力。元代的發明穿越到了宋代,或許是設計者的別出心裁之處:銀幣不僅紀念了畢昇,也紀念和宣傳了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構思奇特、運用靈活,可謂兩全其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