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郵票看金銀幣發展 |
文革票在文革期間曾經當普票使用,其發行量很大,目前存世量究竟有多少?不得而知。筆者認為其中大部分品種并不很稀缺,事實上自郵市誕生至今各地郵市上都有售,只是品種有多有少,不太齊全。在集郵者中集文革票者也大有人在,筆者熟悉的郵友藏有數千枚者就不下5人,由此推斷,全國范圍內的存世量還是相當可觀的。可是近幾年凡是文革題材的郵品漲勢都很兇猛,原本市面上很常見,很便宜的紅題、白題也漲了10來倍,凡是和文革沾上邊的郵品,例如貼普票的語錄實寄封也翻了幾番。這表明這類籌碼高度分散,全靠市場調節的郵品的上漲,系被集郵需求所拉動。那么集郵者又為何青睞文革郵品呢?道理也很簡單,眾所周知,文化大革命是極“左”思潮發展到極致的產物,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大浩劫。在這期間發行的郵品也無不打上極“左”的烙印,成為中外郵政史上的一大奇觀。集郵除了“稀為貴”,還有一個特點是“錯值錢”。文革郵品自身的這種獨特性,決定了其收藏價值和增值潛力是一般郵品所不及的。由此受到國內外集郵愛好者的關注也就順理成章了。
![]() 文革票的市場表現告訴人們,郵品的價值和價格是需要經過時間考驗的,尤其是政治題材的郵品,更需要經過歷史的檢驗,過去認為對的,現在變成了錯的。現在認為對的,將來也有可能變成錯的。這是因為郵票除了它的商品屬性,還是一種政治宣傳運載工具,它要服務于政治,服從于政治,而政治又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集郵和收藏玉石、瓷器、雜件、陶器等是有一定區別的。集郵者在選擇郵品時,還得有點政治頭腦,講點政治的。 供稿:海南國泉金幣文化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