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西方進行經濟、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陸路通道。中國人民銀行于1995-1997年連續三年發行了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1組-第3組,每組均由一枚金幣和四枚銀幣組成,銀幣選取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人文、歷史、地理等風物圖景,金幣則選取了與絲綢之路有關的古代著名外交家,第一組為漢代張騫,第二組為唐代玄奘,第三組為晉代法顯,以紀念他們在開辟和聯系絲綢之路、溝通中外交流時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張騫出使:張騫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他打開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及歐洲等國交往的大門,因此,1995年發行的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1組)首枚金幣的主題即為“張騫出使西域圖”。金幣上的張騫騎在駱駝背上,長須美髯,多了幾分滄桑和老熟。這應該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時的形象和場景,張騫身后飄揚的“漢”字旗,代表了氣勢龐大、人員眾多的出使隊伍,也暗示著無論走到哪里,國家永遠是堅強后盾。張騫生于公元前164年,公元前138年他第一次出使西域,當時年僅二十六歲,年輕氣盛,對路途中的困難和危險尚無直接感受,他憑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和立志干出一番事業的雄心壯志,開始了西行之路,不料被匈奴俘獲,忍辱生活了十余年,回國途中,又被匈奴扣留一年,后趁匈奴內亂,逃回漢朝。經歷了九死一生的磨難和十余年的異國生活,張騫已經從一個毛頭小子成長為一個精明老練的外交家,他向漢武帝詳細講述了匈奴和西域的情況,為發動對匈作戰提供了有利信息。公元前119年,四十五歲的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此時的張騫因為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和經驗,所以做了十分充足的準備,他清楚地了解所經之地多隔壁和沙漠,故而改騎駱駝,又賴漢武帝三次反擊匈奴之戰所取得的勝利,因此滿懷信心,從容上路。張騫這次出使之后,西域各國紛紛向漢朝遣使示好,共同防御匈奴侵擾,漢朝邊境之患得以緩解。
玄奘西游:1996年中國絲綢之路金銀紀念幣(第2組)的金幣主題為“取經圖”,圖案上雖然沒有標注人名,但根據這位行腳僧的外形和裝扮可以確定是玄奘和尚,玄奘即小說《西游記》里的核心人物唐僧。公元629年,玄奘從長安出發,歷經艱辛抵達印度,游學于印度各地,并取得大量珍貴佛經,于公元645年回到長安。玄奘所撰《大唐西域記》,為重塑古印度歷史提供了重要依據,這也是玄奘“西天取經”的功德之一。金幣圖案以粗獷的線條勾勒出沙丘的形狀,見頭不見尾的駝隊正行進在丘脊上,營造了空曠、遼遠的空間氛圍,暗喻西行之路的遙遠和無期。玄奘全